ESG永續管理學分學程師生走訪臺灣永續企業 嗅見一杯茶與一縷香的永續承諾

ESG永續管理學分學程師生走訪臺灣永續企業 嗅見一杯茶與一縷香的永續承諾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由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與管理學院「ESG永續管理學分學程」攜手舉辦的企業參訪活動,邀請40位來自韓國、羅馬尼亞、緬甸、紐西蘭、印尼、加拿大、泰國、越南等超過八個國家的國際學生與臺灣本地學生,一同走訪兩間臺灣企業—位於新北市坪林、致力於茶園保育與環境友善的B型企業「臺灣藍鵲茶」,以及以氣味設計為載體,推廣人文與茶產業循環經濟理念的創新品牌「小香氣味學」。透過本次參訪,學生們不僅看見永續理念如何落實於品牌與產品中,更親身體驗企業如何將商業模式與環境共好結合,走出一條具有在地溫度的永續創業之路。

坪林山城中的一杯永續茶:臺灣藍鵲茶的流域守護行動

        5月6日參訪當天,一踏入位於山巒環繞的坪林,同學們映入眼簾的是層層疊疊的茶園梯田,茶香雖未至,卻已感受到自然與人共生的律動。臺灣藍鵲茶共同創辦人林宜平親手為學生們奉上溫潤香醇的有機茶,讓學生們從味蕾開始感受這片土地的溫度。臺灣藍鵲茶以「流域收復」為品牌核心,強調在推廣有機茶的同時,也重視整體生態系統的保育與復育。品牌與在地小農攜手合作,堅持不使用農藥與化肥,以友善環境的契作方式耕作,成功創造出兼顧環境與經濟效益的社會企業模式。

        林宜平娓娓道來品牌創立初衷是創辦人黃柏鈞觀察到許多願意進行有機耕作的茶農,卻因為農業法規、盤商制度、市場回饋等因數,難以維持生計。為了解決這個困境,他選擇創立品牌,將友善耕作的價值清楚傳達給消費者,並透過設計、行銷與教育推廣,賦予產品更高附加價值。

        學生們更進一步走入茶園,實地觀察無毒契作的樣貌,並親手體驗採茶、炒茶、揉茶等傳統製茶工藝,在勞動與感官中深刻體會永續農業的辛勞與細膩。臺灣藍鵲茶的成功,來自品牌與農民、消費者三方之間建立的信任與共識,實踐了真正的多方共贏,也為ESG管理帶來具體啟示。

以香為媒,轉譯在地永續精神:小香氣味學的創新循環美學

        離開茶園,師生們轉往以氣味為設計語言的品牌「小香氣味學」。這是一個將人文、設計、材料科技與永續理念交織的創意品牌,致力於透過嗅覺重新建構人與土地的連結。品牌從選材開始便重視永續精神,積極探索台灣在地資源與永續應用的可能性,例如從茶葉中萃取香氣原料,開發具在地風味的精油產品,不僅延伸茶葉採收過後,茶梗、老葉的剩餘價值,更間接支持農民的友善耕作。 

        在活動中,學生們親手調製屬於自己的香氛精油,並在芳香中感受土地氣味與人文記憶。更令人驚喜的是,小香氣味學也結合成大團隊的研究成果,使用水庫中因淤積問題而清出的淤泥,製作成擴香石製作的原料之一。這種淤泥經處理後具有天然孔隙與吸水性,不但成為擴香石的理想材料,也巧妙解決了台灣每年超過百億噸淤泥的棄置難題,展現出循環經濟的創新應用。

        透過這場擴香石DIY的體驗,學生們不僅了解氣味設計的流程,更見證了一個品牌如何透過跨域整合,將環境議題轉化為文化產品,實踐出「從氣味開始的永續教育」。

一場嗅覺與思維的轉變:學生眼中的永續未來

        本次參訪不只是一次走訪企業的學術行程,更是一場永續意識的感官啟蒙。無論是品一口好茶、走進茶園,還是調製一瓶專屬香氛、製作一顆擴香石,來自不同國籍與背景的學生們在互動中交流,在實作中學習,更在企業故事中思考:企業除了創造利潤,還能為環境與社會帶來什麼價值。

        來自羅馬尼亞的臺文系Cristina在參訪後感動表示,參訪的過程中,她體會到兩間企業在永續的實踐上,不只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可以被大眾觸摸、被聞見、被品嚐,甚至被轉化為商業創新的具體實踐。

走入茶園、親手採茶,實地體驗永續農家的日常與環境。
實作炒茶、揉茶,認識環境友善的製茶流程。
精油調製與擴香石實作,體驗人文美學與永續材料的融合。
走入坪林,在茶鄉中感受地方創生與永續的火花。

        臺師大國際事務處處長劉以德教授指出,此次與管理學院的跨單位合作,是展現出臺師大的教育是如何透過行動與連結,帶領國內與境外學生跨域,從教室走入真實世界,見證永續的多元樣貌。

        未來,臺師大將持續推動更多與永續企業深度對話的機會,培育具國際視野、地方關懷與實作能力的未來領導者,為全球ESG永續發展注入更多臺灣經驗與青年行動力。(資料來源:國際事務處提供 / 編輯:胡世澤)
走入茶園、親手採茶,實地體驗永續農家的日常與環境。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