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生:校園生態營造成就城市野生動物棲息地
校園成「生物友善微棲地」:白頭翁選擇校園走廊築巢,實踐永續發展目標15「陸域生命」
行政大樓校園走廊盆栽內發現了白頭翁雛鳥與鳥巢,清楚顯示校園空間已成為一個生物友善的微棲地,彰顯了人類生活環境與自然能夠和諧共存的潛力。即使身處在人為建構的空間,如盆栽這樣微小的綠化角落,仍能有效提供野生動物棲息與繁殖的空間,進一步支持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發展。這不僅是單一事件,更反映校園綠化與環境營造長期累積的成果,讓白頭翁能安心在校園裡孕育生命,也讓師生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與體驗自然,了解鳥類的生活習性與生態需求,學習如何尊重並安全地與野生動物共享生活空間。
此案例提醒我們,無論是都市環境或校園場域,都肩負著守護生物多樣性的責任。透過持續加強綠化、保護現有的生態資源與友善態度,不僅能讓更多物種找到棲息之所,也能培養下一代對生態與永續的關注與實踐。校園不只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更是讓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深耕的基地,讓師生共同參與維護生態平衡,從日常生活中實踐永續發展。
此外,師大生科系師生與林務局合作拍攝的紀錄片《城市遊俠——鳳頭蒼鷹》,也為都市生態寫下動人的篇章。這部作品跳脫傳統生態紀錄片以悲情與環境破壞為主軸的敘事方式,而是以明快、活潑的節奏展現鳳頭蒼鷹在都市中的生命力,傳遞野生動物與城市共存的正面能量。紀錄片不僅記錄下鳳頭蒼鷹的生活樣貌,也讓更多人認識城市中不曾留意的豐富生命力。
研究顯示,在台北、台中等都會地區,幾乎每座大型公園都能發現鳳頭蒼鷹築巢的蹤跡。例如大安森林公園,甚至本校公館校區的生態池周邊,都曾出現鳳頭蒼鷹的身影,證明即使在高度都市化的環境裡,仍存在生物得以棲息與繁衍的空間。這與白頭翁選擇在校園盆栽築巢的案例相互呼應,進一步肯定校園及城市空間作為生物友善微棲地的潛力。
無論是校園透過綠化與友善管理,為白頭翁等動物提供安全的繁殖與棲息場所,還是透過紀錄片讓更多人看見鳳頭蒼鷹在城市中的堅韌與生命力,都共同傳遞出相同的訊息:都市環境不只是人類的空間,也應是野生動物能安心生活的棲地。我們更應積極維護校園及周遭環境的生態平衡,持續推動符合 SDG 15「陸域生命」的行動,讓更多生命能夠在城市中延續與繁盛,共同締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