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卓溪布農神話轉為沉浸式藝術 藝科進化論開啟文化共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今年度的「藝科進化論」計畫,選定卓溪布農神話為題目,將以數位多媒體、音樂、舞蹈等多重媒體形式,以師大美術館為跨領域教學與實踐場域,開啟人文與科技的深度對話。本年度團隊邀請文學院須文蔚院長共同參與規劃,接觸到由宜蘭縣及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收錄製作的卓溪布農族神話故事繪本《誰去取火》,以及卓溪鄉布農族的音樂紀錄片《縱谷傳音》,激發團隊對文化轉譯與新媒體展演的創作想像,期盼能將地方的故事納入。

      6月24、25日,計畫團隊深入花蓮卓溪,由計畫主持人蘇瑤華副教授領軍,攜手共同主持人臺師大電機工程系林政宏副教授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系薛佑廷助理教授,集結師大、北藝大、政大及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組成橫跨藝術與科技領域的跨校跨域團隊,展開深度文化探索。

      計畫主持人蘇瑤華表示:「跨域創作不只是技術的整合,更是一場走進生活、走進人心的行動。」她提到,這次走入卓溪,感受到族人對文化的堅持與生活裡自然流動的文化痕跡,特別珍惜此次與卓溪在地神話文本合作的機會,期盼透過新媒體藝術、沉浸式體驗與在地連結,讓地方故事被重新觀看、被重新感受。

      師大美術館近年積極推動「美術館作為社會處方箋」的實踐,未來計畫團隊將持續與卓溪數位機會中心及在地協會攜手合作,發展新媒體藝術展演,並邀請族人親自參與數位文化記錄工作,包括錄音、數位拍攝與VR掃描,成為美術館教學與互動場域的共同建構者。

      團隊亦將透過VR、AR等科技應用,以卓溪文化地景為主題,建置師大美術館的沉浸式互動展區,讓地方故事成為可親身走入、可反覆觀看的文化體驗,進一步在藝術創作中,共同思考族群記憶的當代表達方式。

      文學院院長須文蔚指出:「科技的力量應服務於文化的傳承與生活的溫度。美術館不只是展覽的空間,更應成為與社區連結的創作平台。」他強調,非常欣喜藝科進化論計畫首次將地方故事及文學文本納入跨域合作,期待科技、藝術與文學在這次創作中相互激盪,開啟全新的文化場景。

      行程由宜蘭與花蓮數位機會中心以及花蓮縣TAKBANUAZ布農文化發展協會協助規劃並在地接待,團隊透過田野踏查、社區座談與現場觀察,開啟文化與科技的深度對話。首日,團隊聆聽卓溪數位機會中心分享《縱谷傳音》紀錄片暨音樂專輯製作歷程,深入了解布農族橫跨七十年的音樂傳承,並與在地夥伴展開跨界合作會議,討論新媒體藝術如何為社區文化創造展演平台。

      田野行程中,團隊也走訪部落織布工坊、布農族傳統石板屋,並於瓦拉米步道的文化導覽過程,親身感受布農族的生活節奏與精神文化如何與自然共存。此次行動不僅是文化素材的蒐集,更是實踐共學、共創的重要歷程。

      對參與者而言,這場卓溪行動不僅是一場田野紀錄,更是長期共學、共創、共存的起點。科技在這裡成為一座橋樑,協助保存智慧、延續故事,並在藝術與社區之間,重新點燃屬於當代的文化火種。

      臺師大美術系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與產業實務創新鏈結計畫,計畫結合課程與工作坊,促進學生在策展、創作脈絡與科技素養上的雙向學習,並積極透過科技與藝術合作,探索如何讓地方故事在新媒體展演中被重新觀看、重新感受,打造屬於當代的文化交流平台。[資料來源:師大新聞(全球華文寫作中心陳日瑒提供 / 編輯:胡世澤)]

部落青年簡志霖(Vava Isingkaunan),介紹布農族的傳統樂器弓琴
張小芳老師透過學習族語及傳統歌謠的歷程,和學生分享卓溪的布農文化保存工作
講座後與師大「藝科進化論」團隊師長及同學們一起合照
步行至瓦拉米步道佳心段,參訪山上復刻重修的石板屋
曾子昂導演介紹卓溪數位機會中心正在進行的文化影像保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