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系前進日本九州移地教學「集水區經營」實地探查人地互動與環境永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於2025年暑假開設「集水區經營」課程,由廖學誠教授帶領師生於6月23日至27日前往日本九州進行移地教學,共有27位同學參與。課程結合地理實察、跨文化學習與環境永續議題,內容涵蓋自然地景、水文治理、森林資源管理、歷史文化保存與都市規劃等多元面向,強調從流域整體治理視角出發,深化學生對人地互動關係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課程首日(6月23日)師生自臺灣出發,抵達福岡後即前往太宰府天滿宮,參訪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景點與日式庭園,體會日本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作法與精神。隨後登上博多塔俯瞰福岡市區、玄界灘海岸與博多灣,進行城市空間與海灣地形觀察。
6月24日參訪九州大學,由佐藤宣子教授與藤原敬大教授進行協同授課,介紹九州大學歷史演進及伊都校園規劃,並分享森林環境科學系及永續生物資源科學系的相關研究,此外,詳細說明為紀念九州大學百年校慶所建築的木結構百年紀念堂,從木柱板材選取、伐採加工製造到木構技術工法等,均一一深入解說,並分析日本的木材利用與森林經營政策,同學們也踴躍提問,針對山村振興、地方創生及森林永續等面向議題進行深度交流。在校園參訪時,也依序參觀標榜「九大百年、躍進百大」的椎木講堂、校史館與中央圖書館,了解九大校園歷史與學術資源。傍晚移動至熊本市,實察震災後熊本城修復狀況,並體驗熊本市區的觀光發展,隨處可見討喜的吉祥物–熊本熊。
第三天(6月25日)地理實察九州中部阿蘇地區,探訪世界知名的破火山口與外輪山地貌,體認火山地形與災害管理的關聯性,行程涵蓋阿蘇九重國立公園,觀察高岳、中岳等阿蘇五岳與火山碎屑流臺地,認識火山活動對地景與生態的影響,並實察海拔高低與植生分布之關係,由低海拔的闊葉林漸漸進入中高海拔的針葉林及草原。師生並參訪九醉溪峽谷與週邊瀑布地形,了解向源侵蝕的地貌演進歷程,之後移動至由布院金鱗湖及別府明礬溫泉,探討湖泊資源及地熱活動如何帶動地方觀光與產業發展,並觀察大分縣別府太平洋的海岸地形及海灣地貌。
6月26日行程聚焦於筑後川流域的水資源與人文空間的整合。筑後川是福岡縣一級河川,源自阿蘇山,高低落差大、水源充沛,由東向西注入有明海。由別府出發向西,越過分水嶺後,沿著高山溪流向下,進入河谷地形著名的水鄉–日田市,參訪當地重要的水資源產業–釀酒業,包括「薰長酒造」與「日田森林啤酒園」,認識水鄉地區的傳統建築與產業結合模式。隨後實地觀察筑後川流域從山區至平原的水文變化與土地利用分布,並於柳川體驗運河遊船,深入了解江戶時期柳川聚落的空間規劃與文化發展。
最後一日(6月27日)在福岡市區那珂川進行都市河川整治與綠美化工程觀摩,並前往博多灣濱海地區,觀察白砂青松的自然景觀與濱海環境保育措施。此次課程最後以實地探查與綜合討論收尾,學生返臺後將撰寫心得報告與地理實察紀錄,並搭配後續的上課進度,以深化學習成果。
本課程特別強調跨領域與跨文化學習,透過實地觀察,讓學生跳脫課堂限制,將地理知識應用於實際場域,從流域治理、災害管理到環境永續發展,培養系統性思考與國際比較視野。此外,本次移地教學不僅加強學生地理專業素養,更促進其對全球環境議題的理解與關懷。透過對九州自然與人文地理的深度體驗,學生成為能夠思考在地與全球整合問題的未來地理人才。[資料來源:師大新聞(地理學系提供 / 編輯:胡世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