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生命科學展「櫻花與鮭」登場 攜手推動生態教育與保育理念 5 月 07, 2025 In : SDG14, SDG15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展「櫻花與鮭」於5月3日在公館校區中正堂與教學研究大樓熱烈舉行,配合臺北科學日主題,吸引近千名民眾參與。本次活動由生命科學系學生自主籌辦,從二月起即展開規劃,從主題發想、海報製作、到講師訓練皆由學生親自操刀,展現生科系對生物知識的熱情與推廣科普的行動力。從生態觀察到保育實踐 打造全民參與的科普舞台 生命科學系學會會長王品靜表示,每年迎新活動會帶領新生前往和美山夜觀,從課本走入野外,深化對自然生物的觀察力與理解。115級學生許哲瑋補充,他因熱愛臺灣動物而創辦「一日生科生態工作室」,以臺灣原生生物圖卡及實地觀察活動,讓孩童從小建立生態保育觀念,理解在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總籌王昱程指出,今年特別設置「寵物摸摸池」,讓民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少見動物,透過觸摸與觀察,顛覆原有的刻板印象,提升同理心與保育意識。 107級校友李宗宸則強調,動物保育往往必須從人類行為開始改變。以遊蕩貓犬問題為例,餵食行為會造成族群過度繁殖,不僅擠壓原生種的生存空間,也增加人畜共通疾病傳播風險。因此,他成立「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倡導「愛牠,就不要餵牠」,希望藉由政策推動與社會倡議,共同守護臺灣生態環境。三大學習主軸推進 培養科學教育與研究雙能人才 生命科學系課程涵蓋「生態與演化」、「生理學」及「細胞分子與分子醫學」三大主軸,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的培養,鼓勵依據興趣探索未來方向,拓展學術與職涯出路。王昱程說明,本次海報展即是學生結合個人興趣所設計,並由學生親自講解,協助大眾理解水域生物、昆蟲、鳥類、植物與生醫等主題,成功將艱深知識轉化為易懂的科普內容。 在細胞分子生物學領域,賴韻如副教授指出,疫情期間「DNA」、「核酸」等名詞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為使抽象概念變得具象化,她帶領研究生執行國科會科普計畫,利用可拆解的DNA模型讓民眾了解其構造與功能,並透過偏鄉巡迴講座,將知識擴散至教育現場與基層社區。從顯微觀察到國際發表 學生實作能力日益提升 115級學生劉威慶表示,顯微鏡操作是生科系的基本技能之一。針對不同類型的生物樣本,會採用抹片法或石蠟包埋切片法,觀察其組織結構,培養精準的觀察與分析能力。114級王家凱則介紹,生態與演化組關注生物與環境長期互動關係。他們延續前人研究,以窗殺現象為題,補足亞洲區資料缺口,並將成果發表於第13屆亞洲猛禽研討會(ARRCN13),實踐從在地觀察走向國際分享的學術目標。團隊合作凝聚向心 展望科學傳承未來 透過生命科學展,學生不僅深化自身學術與實作能力,更將所學回饋社會,實踐大學公共責任。王昱程感謝所有投入籌備的夥伴與學長姐們:「這場展覽是一場集體的努力,每個人都在崗位上發揮最大能量。」未來,生命科學系將持續推動以學生為主體的科普教育活動,深化校園與社區的連結,為培養兼具研究實力與社會關懷的科學人才而努力。(撰文:校園記者華語碩林姿均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生科系115級劉威慶表示使用顯微鏡是生科系的必備技能。 生科系學生合照。 寵物摸摸池。 透過解說分享DNA知識。 生科系115級許哲瑋成立一日生科生態工作室。 生科系114級王家凱分享窗殺研究。 107級李宗宸校友成立「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
臺師大理學院70週年迎科學盛典 臺北科學日引領市民探索永續科技 5 月 07, 2025 In : SDG13, SDG17, SDG4, SDG6, SDG7, SDG9 「2025臺北科學日」於5月3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盛大登場!今 Read More
臺師大車能日首度登場 高中職生搶先體驗電動車與能源技術 5 月 07, 2025 In : SDG13, SDG4, SDG7 臺師大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5月3日在臺師大和平校區汽車工場舉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