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生命科學博物館 – 百年文物永續典藏 承載生物教育歷史榮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本校)生命科學博物館自2022年12月20日正式開幕以來,座落於公館校區理學院大樓,肩負著回顧百年生物科學教育與研究變革的使命,並將本校豐富的文物資產呈現予大眾認識與瞭解。其前身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的臺北高校「博物學科」,以及民國35年創立的省立師院「博物學系」。在戰後初期物資匱乏的年代,臺北高校所遺留的儀器設備及標本,為當時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奠定了現今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發展的基石。博物館的成立,正是為了遵循**「教育是承先啟後的事業」**的信念,並在校方、理學院以及生科院系友會等單位的經費補助下得以實現。
永續發展中心的同仁們於114年8月31日,在生科系專人解說下,深入參訪了生命科學博物館。參訪過程中,大家發現博物館的館藏確實非常豐富且多元,博物館展示了生命科學專業學院(以下簡稱生科院)過往承接日治時代臺北高校博物學科的教具,以及師範學院博物系與生物學系時代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其中,各式顯微鏡的演進,從日治時代至今,清晰呈現了生物學研究技術的發展軌跡。此外,博物館也特別介紹了早期的動物生理學與生物顯微技術實驗設備,以及開創這兩門課程的繆端生與郭鍾祥兩位教授的貢獻。這些展品不僅是器材的陳列,更是臺灣生物科學教育發展的縮影,令參訪者深刻感受到早年生物實驗器材的精巧與學術先驅的努力。
在眾多珍貴的生物製作標本中,由王震哲教授植物分類研究室辛勤整理修復的日治時代臺北高校博物學科植物標本與教具,展現了細緻的典藏工作。而更令人矚目的是生科院過去收藏的動物教學標本,特別是從日治時代臺北高校博物學科留下來的綠蠵龜標本,堪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珍貴紀錄,更是許多本校系友求學時的共同回憶。此外,博物館也典藏並展出移轉自圖書館的寶貴史料及文獻,包括民國39年創刊的博物學會會刊合訂本,讓參訪者能從多面向了解生科院的歷史脈絡。館內還有展示動物的骨骼標本,以及將動物器官完整呈現的製作。
大家一致認為,本校生命科學博物館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博物館,它不僅收藏了珍貴的文物,更透過這些文物講述著一個系所與一所大學,乃至於臺灣生物科學教育的百年傳承故事。生科院期待透過博物館的設立,能持續將本校豐富的文物資產呈現予大眾認識與瞭解,並加深社會大眾對國內生科教育與研究貢獻的認識。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體驗,生命科學系網站公告博物館接受預約對外開放的,並提供專人解說的免費參觀服務,歡迎各界人士、校友,甚至是國內學校師生組團前來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