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暖日市集登場 串聯多元夥伴共展永續影響力

臺師大暖日市集登場 串聯多元夥伴共展永續影響力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暖日永續節」市集活動於5月2日盛大登場,集結社會組織、學生團體及生活品牌,於臺師大日光大道擺設近70個攤位,期望將永續理念融入校園日常,深化師生的永續意識。

        今年臺師大暖日永續節舉辦系列活動,策畫八場議題講座與論壇,主題涵蓋永續未來、永續旅遊、跨世代教育、居住正義、數位媒體、動物保護、輪椅友善、蔬食友善,帶領參與者深度反思現況;此外,還有融入永續理念的多樣活動,如生態瓶工作坊、跨校二手彩妝募集,以及5月2日至3日於日光大道舉行的重頭戲「暖日市集」。

        暖日永續節市集攤商評選標準有四點,分別為:大學生活關聯性、永續發展影響力、無包裝形式販售,以及無肉無蛋奶飲食。2025暖日永續節總召集人、幼家科學116的林沛瀅說:「今年市集最大亮點是無肉無蛋奶的飲食規範,我們邀集十數家優質蔬食攤商,提供學生多元的永續飲食選擇。」

        像是此次市集的熱門攤販「Mixigan美墨創意蔬食料理」,推出暖日永續節限定版素食「越式酸辣牛肉堡」,營運者強調,在設計料理時,他們詳細考量葷食者對於調味和口感的習慣,設計出葷食者也能接受的口味,希望讓更多人踏出嘗試蔬食的第一步。

        除了無肉無蛋奶的飲食規範,今年暖日市集也致力推廣無包裝販售,暖日市集召集人、社教系115級的學生李翌甄說明:「這次市集提供租借循環容器及餐具,優化往年的押金制度,建立攤商、消費者及主辦方的三角金流。」透過禁用一次性餐具及餐盒、避免商品過度包裝等規範,確保食物可以裸買、裸賣,共同減少浪費。

        臺師大暖日永續節自創辦以來,規模持續擴大,今年邁入第三屆,主題為「流轉」,希望在既有基礎上,以柔和的方式推廣永續理念,更透過水的意象,呈現出「突破、擴散、匯集、延續」四大核心理念。

        在擴散及匯集的面向,今年暖日市集串聯多元夥伴,打造交流與對話的平台。在近七十家攤商中,約有四十個非營利團體(NGO),如「TFT為台灣而教」、「彩虹平權大平台」、「愛滋權促會」、「無條件基本收入協會」等,學生可針對有興趣的議題至攤位上交換想法,拓展視野並涵養關懷。

        除了社會組織,校內外單位亦共襄盛舉。政府單位邀請「臺北市環境保護局」、「臺北市青年局」,校內行政單位則有「臺師大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臺師大永續發展中心」、「臺師大減塑與永續消費促進中心」等。此外,許多學生團隊也自發參加,如臺師大學生擺攤的「越來越愛妮」和「學輔護心團」,以及「臺大社會創新社」等,充分展現本次市集的多樣性。

        延續去年的集點活動,今年市集攤商提供將近四百個抽獎獎項,消費者可使用LINE集點卡至攤位集點,集滿十點後,可以到服務台抽獎。此外,5月3日在日光大道木棧道平台,舉辦三校系統社團不插電表演,包括臺大流行音樂歌唱社、椰風搖滾社、烏克麗麗社,以及臺師大嘻哈研究社、扯鈴社、熱音社等,吸引許多感興趣的師生與民眾踴躍參與,盡情享受純粹的聲音與自然風格的演出。(撰文:校園記者華語117林洸含/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

2025暖日永續節工作團隊。
左一為環境安全衛生中心劉祥麟主任,右二為永續發展中心張子超執行長,右一為2025暖日永續節總召林沛瀅,右三為副召唐梓瑄。
學生和攤商交流,討論環保杯及環保餐具。
綠色和平基金會志工說明過度捕撈及遠洋漁工議題,學生專注聆聽。
TFT為台灣而教攤位志工。
師大學生「越來越愛妮」攤位製作越式春捲、越式法國麵包等料理。
抽獎獲得孔雀手作藝術品的學生,與攤位「宅女手作」合照。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