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年紮根到未來共構:教育學院三校論壇共探永續與多元
2025年適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立70週年,作為長期耕耘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學術重鎮,教育學院始終致力於推動教育創新、深化國際對話,並回應在地與全球的社會挑戰。為強化與重點姊妹校─日本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及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之學術連結,本院於5月下旬舉辦「三校國際學術交流論壇」,以「全球視野下的教育永續發展」為主題,聚焦科技應用、語言教育與社會實踐三大核心議題,開啟跨國合作對話,攜手探索教育在永續未來中的角色與行動。
論壇自5月22日揭幕,三場專題演講及一場工作坊拉開交流序曲,九州大學木實新一教授(Dr. Konomi Shin’ichi)探討生成式AI於學習推薦系統的應用,說明如何結合社群互動資料,建構兼具社會意識與可解釋性的智慧推薦工具,以促進更個別化且具協作性的學習經驗。格拉斯哥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Dr. Sinéad Gormally在其演講中強調,唯有走出教室、與社群連結,教育方能真正回應青少年與邊緣群體的生活脈絡與需求。
Dr. Nicola Galloway 則從「全球英語觀」(Global Englishes)出發,反思英語授課(EMI)政策的去在地化問題,呼籲語言教學應更貼近多語現實與文化公平,並透過 Mentimeter 與在場EMI教師互動,營造一場集經驗分享、批判與對話於一體的教學現場反思。此外,Dr. Gabriella Rodolico 在網大辦公室辦理之COIL工作坊中,分享自身參與多國合作課程設計的實務經驗,她強調 COIL 不僅為高教國際化提供具包容性與可近性的替代途徑,更為資源有限的學生創造連結世界與拓展視野的可能。
5月23日三校交流論壇延續對話熱度,以教育如何因應全球動盪與社會挑戰為核心議題,展開一系列針對科技應用、語言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深度討論。上午由九州大學 Dr. Edward Vickers 與格拉斯哥大學 Dr. Sinéad Gormally 分別從教育研究與社區實踐角度切入,探討教育如何回應不平等、文化衝突與體制性張力。他們共同強調,教育並非中性的知識傳遞,而是深具社會意涵與公共責任的實踐,必須連結地方經驗與批判性思維,方能回應當代社會挑戰。
下午兩場主題論壇,分別為「永續教育的科技應用(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ducation)」以及「語言教育與文化多樣性(Langua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呈現三校學者在教育創新上的多元探索。在永續教育的科技應用場次中,來自格拉斯哥大學、九州大學以及臺灣師大的學者分別從生成式AI、虛擬實境中的互動學習,以及資訊科技中的性別平等出發,深度探討科技如何賦能教育、同時引發倫理與結構性反思,進一步指出真正具意義的教育創新,不僅來自技術突破,更來自對人、對制度、對社會的深刻理解與反思。在語言教育與文化多樣性場次中,來自英國、日本、捷克與臺灣的學者從語言政策、文化潛移默化、教學方法創新到數位閱讀系統的實務操作出發,展現語言教育在跨文化理解、公民素養與社會連結中的關鍵角色。
論壇最後由本校國際長劉以德教授、格拉斯哥大學國際長 Dr. Konstantinos Kontis 與英國文化協會臺灣辦事處署長 Susan Milner 進行綜合座談。三位與談人一致指出,永續發展已成為當代教育不可忽視的核心議題,教育的永續發展,需仰賴具體行動與跨國夥伴關係的長期耕耘。今日三校間的對話,正是深化夥伴關係、共構教育未來的珍貴起點。
為延續此論壇所激盪出的連結與對話,本院於5月24日舉辦「Tea & Research」午茶對談,邀請與會學者以及本院幾位年輕學者在輕鬆自在的空間中分享研究興趣,激發跨國合作構想。這場非正式但真誠的交流,象徵三校之間的關係不止於合作計畫,更是一場長遠而溫厚的學術同行。
本次論壇系列活動,不僅回應教育部與國科會在雙語政策、人才培育與國際合作方面的政策方向,也進一步強化三校間的學術信任與交流網絡。教育學院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推動跨國、跨領域與跨文化的教育合作,並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行動力的新世代教育人才,讓教育成為連結世界、實現永續未來的重要力量。[資料來源:師大新聞(教育學院汪微萍提供 / 編輯:胡世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