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季演唱會登場 傳統與創新交織臺灣多元文化風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每年舉辦「人文季」,為校內重要藝文活動。今年人文季壓軸的演唱會以〈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歌〉為主題,於5月2日盛大登場,邀請金曲得主百合花Lilium與羅思容&孤毛頭樂團於師大禮堂演出,透過音樂連結土地、人文與語言,吸引師生與民眾共襄盛舉,深入認識臺灣多元文化與鄉土情懷。
本次演唱會開放校內外民眾免費入場,同時結合文學院70週年院慶系列活動,表揚十二位院級傑出校友,並推出多項互動安排。凡事先報名或完成任務者,可獲得摸彩券參加抽獎,獎項包括平板電腦、拍立得等大禮,讓參與者在欣賞音樂之餘,也能感受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
吳正己校長於演出開場致詞,親自以客語及臺語向來賓問候。他表示,臺語曾是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日常語言,隨著年歲漸長,使用機會逐漸減少,對於文學院藉由音樂推動本土語言與文化深感欣慰。他強調,臺師大作為一所兼具本土關懷與國際視野的大學,設有客語中心、原住民研究中心、臺文系、臺灣研究中心等機構,展現校方對語言文化的重視與承諾。
臺師大文學院須文蔚院長分享,今年適逢文學院70週年,舉辦多場大師講座與作家駐校計畫,人文季音樂會作為年度重點活動之一,特別邀請金曲得主參與,並由客委會協力支持。他指出,百合花與羅思容兩組音樂人透過歌曲呈現臺語與客語之美,不僅形式新穎,也具備高度藝術水準,展現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須文蔚補充,客家文化中詩與歌密不可分,羅思容延續此傳統,將文學詩作轉化為音樂文本,包含父親羅浪、詩人杜潘芳格、曾貴海等人的作品,以音樂形式進行跨世代傳承。他表示,文學院70年來歷經社會變遷,從創院初期梁實秋先生設立國語中心至今,不僅在語言研究、教材編寫、師資培育等方面成果斐然,也因應數位時代推出AI元宇宙敘事學程,強化科技與人文的結合。同時在本土語言推廣方面,臺文系已有深厚基礎,文學院也正積極拓展客語與原住民族語的教學研究,期待未來能讓更多本土語言走入校園與社會。
客家委員會語言發展處副處長吳昌成亦到場致詞,感謝臺師大文學院多年來在客語教學、課程發展、題庫設計與師資培育方面的努力。他表示,臺師大設立客家文化與學術中心與客語學程,對客語推廣貢獻良多,並期盼未來持續深化與客委會的合作,共同推動語言文化永續發展。
當晚演出由百合花Lilium樂團率先登場。該團曾獲金曲獎最佳臺語專輯與最佳專輯設計等殊榮,擅長融合台語、傳統南北管與現代搖滾、藍調、重金屬等多樣風格。樂團現場分享創作理念與使用的傳統樂器,如通鼓、月琴等,並安排觀眾一同吹奏直笛,營造互動氛圍。團員表示,希望讓學生認識傳統樂器,並了解傳統如何自然地融入現代音樂中,為文化保存注入創意能量。
隨後登場的羅思容&孤毛頭樂團,以其融合客家山歌、北管、原住民音樂與爵士藍調的音樂風格帶來六首曲目,並使用客語、福佬語、華語、原住民語等多種語言進行演唱,充分展現台灣的語言多樣性與文化深度。主唱羅思容介紹〈白雲之歌〉時提到,該曲為其父羅浪在1950年代創作,象徵在壓抑年代中,年輕人對理想與家鄉的守望與自由的期盼。壓軸曲〈嗯,真美〉則以萬物角度看待生命與價值,鼓勵聽眾欣賞土地、文化與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華語系116級學生劉尚玲分享參與心得時表示,原本對本土音樂想像較為傳統,這次演出顛覆想像,特別是百合花樂團融合北管與搖滾風格,並加入直笛演奏,讓他驚喜連連。雖然他自認臺語能力不佳,但依然感受到樂團欲傳達的情感,深受感動。來自國外的陳信梁、齊雅立、黃碧治等學生也表示,這場演出讓他們更深入了解台灣的本土文化,是其他地方難以獲得的寶貴經驗。
本次演唱會除音樂演出外,現場提供應援扇、手舉牌等互動道具,提升觀眾參與感。文學院希望透過活動讓更多人接觸與理解臺灣語言文化之美,深化社會大眾對人文價值的認識與共鳴。[資料來源:師大新聞(撰稿:校園記者國文116廖維新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