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教學中心攜手臺灣文學館 推出全新華語教材《臺灣文化教材》《臺灣文學讀本》

國語教學中心攜手臺灣文學館 推出全新華語教材《臺灣文化教材》《臺灣文學讀本》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為進一步推廣臺灣的華語文教學,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攜手合作,正式出版兩本全新教材:《臺灣文化教材》與《臺灣文學讀本》。為了讓各方更了解新教材,2月21日於臺師大博愛樓舉辦「基於臺灣文化特色的華語文教學研討會」,廣邀學術界與教育界人士共襄盛舉,共同見證這場深具意義的學術交流。

        臺師大印永翔副校長、臺師大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林巾力執行長、臺師大國語中心蔡雅薰主任、僑務委員會林季蓉處長、教育部廖苡亘秘書,以及臺灣文學作家廖鴻基、薛西斯等教育界、學術界、文學界人士共同參與,正式向大眾介紹兩本兼具突破創新與教學實用的新書出版。

        本次研討會聚焦於這兩本教材,旨在將臺灣文化與文學融入華語教學,幫助全球華語學習者更全面地理解臺灣的文學、文化與社會背景。《臺灣文化教材》精選臺灣各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包括以海洋文化、民間信仰與傳說、原住民族與移民歷史、民主發展與性別平權、地理特色、鐵道旅行,以及飲食文化等主題,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風貌。

        而《臺灣文學讀本》則集結了來自不同時代與背景的臺灣作家作品,涵蓋原住民族文學、人權文學、眷村文學、女性文學、自然書寫、旅行文學、飲食文學、鬼怪奇談等主題,包括鍾理和、亞榮隆.撒可努、明鳳英、陳列、廖鴻基、劉克襄、顧玉玲、焦桐、李維菁、薛西斯等作家作品,體現了臺灣文學的多樣性與深度。

        這兩本教材的出版,匯聚了臺文館與國語中心的專業力量,並邀請臺灣文學與文化領域的學者擔任顧問,以及具備豐富第一線教學經驗的華語教師執筆編寫。教材內容不僅呈現臺灣文學的多層次內涵,亦符合華語學習需求,展現臺灣在華語文教學領域的專業實力與文化魅力。

        《臺灣文化教材》與《臺灣文學讀本》為全球華語學習者提供更多元、豐富的學習資源,讓他們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深入了解這片寶島的獨特歷史與文化底蘊。同時將實際於國語教學中心開課,並歡迎國內外各大華語教學單位共襄盛舉。

        印永翔副校長表示,這套教材藉各界專業意見交會的契機而產生,是連結動態語言與靜態文字的最好工具,也感謝所有華語教學先進與各界對國語教學中心和教材計畫的支持與推動。

        臺文館陳瑩芳館長則表示,此次除了教材新書發表外,更舉辦研討會從不同面向探討其使用的可能性與未來發展方向,落實為語言教學的工具與文化推展的媒介,而在華語教材中加入臺灣文學,除了增添教材豐厚度和實現教文不分家外,亦可能對外國譯者的作品翻譯有所助益。

        教育部國際兩岸教育司廖苡亘簡任秘書感謝所有參與計畫人員,讓臺灣的文化及文學底蘊有機會被看見,希望透過推動華語教育,讓外國朋友認識臺灣,也期許此次研討會拋磚引玉,讓海內外更多人使用這兩本教材教案。

        海外僑務委員會林季蓉處長則感謝臺師大長期對華語文教學的貢獻,也非常開心看到此次與臺文館成功的跨域合作,為海外華語教育補足文化教材的缺乏,讓語言與文化的一體兩面,將臺灣的多元文化帶到海外。

        為了讓新編教材具體落實於教學現場,教材編纂過程即已實際應用於國際學校的中文課程等華語文教學場域之中,學生反應熱烈,均表示有助於對臺灣文化的理解,且提高了語言學習興趣。

國立臺灣文學館陳瑩芳館長(左5)、臺師大印永翔副校長(左6)、僑務委員會林季蓉處長(左7)、教育部國際兩岸教育司廖苡亘簡任秘書(左8)、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蔡雅薰主任(左9)
研討會邀請《臺灣文學讀本》選文作家廖鴻基、薛西斯蒞臨,由臺師大林巾力教授主持,分別請兩位作家就其〈下水〉及〈珊瑚之骨〉分享創作歷程。
臺師大國語中心蔡雅薰主任分享各國文化轉譯現況。

        而今日研討會不僅邀請《臺灣文學讀本》的選文作家廖鴻基、薛西斯蒞臨,由臺師大林巾力教授主持,分別請兩位作家就其〈下水〉及〈珊瑚之骨〉分享創作歷程,以及對海洋、大眾文化的觀察;更進一步邀集語文研究者、華語教學者、教材編寫者,從「文化特色導入課程設計」、「文化藝術與美學融入課程」、「語言與文化的符號分析」、「語言與文化的交錯視角」、「文化與敘事的多元詮釋」五個主題,以及三場主題座談「臺灣華語文教材呈現的臺灣文化與文學」、「以CLIL為理論框架之臺灣歷史概論教材編寫與課程設計」、「必選與應選:國文課本中的臺灣文學」等,共同討論文學、文化,與語言教學交集、差異與磨合的多元詮釋方式及語文教學現場的實務議題。

        未來,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國語教學中心將繼續攜手合作,持續推動華語文教學,以及臺灣文化與文學的國際化,讓更多外國學習者在語言的學習旅程中,與臺灣的故事、風貌與精神同行。(撰文:校園記者臺文117夏立君/ 攝影及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