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意識調查結果出爐 深究民眾行動背後成因

減塑意識調查結果出爐 深究民眾行動背後成因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因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12責任消費與生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減塑促進中心從2021年8月著手進行「減塑與永續消費意識問卷」調查的研究,其目的在於瞭解臺灣民眾對於減少塑膠與永續消費的觀念,以資料分析作為往後推廣減少塑膠、在地深耕、環境保育議題的重要參考。

歷經2個月透過網路接觸受訪者,並藉由環保減塑精品作為誘因刺激民眾填答,9月底回收樣本共1051份,受試者平均38歲;學歷分布有大專院校580位、研究所以上363位、高中職104位、國中4位。本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正向行動」與「永續覺察」兩個面向皆顯著大於男性,男性則在「負向挑戰」與「疫情衝擊」顯著大於女性。

具體而言,女性在減塑的行動,如淨灘、自備環保餐具,以及對於環境友善的議題,或者因使用一次性餐具而感到內疚的程度比男性還要來的高。男性通常覺得減塑是較困難的,並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如疫情)而沒有堅持減塑的行為。

減塑意識與行為上也有婚姻狀態的差異,比起未婚者,已婚者有更顯著的「正向行動」與「永續覺察」並認為「制度配套」,如政府、學校的推動著實重要。相對的,未婚者則在「負向挑戰」與「疫情衝擊」上顯著大於已婚者,並容易受「商品誘因」影響,如減塑產品是否好看、方便以及時尚等,顯示婚姻狀態對減塑意識與行動有不同的面貌。

在年齡方面,中年人在減塑的「正向行動」與「永續覺察」皆顯著大於年輕人。相對而言,年輕人在減塑行動上將面臨更多的「負向挑戰」以及「疫情衝擊」以及「商品的誘因」。

本研究同時發現,「減塑行動」的概念與實踐出現矛盾。一般民眾認為促進減塑的方法是:消費者須了解自己的行為會對環境產生什麼影響?也就是說,「訊息」的強化是重要關鍵。但一旦進入減塑執行時,基於要額外攜帶環保用具覺得「不方便」,或者是「習慣」尚未成形而作罷。

由上述可知,促進減塑行動的主要原因與影響他人減塑時的主要困境並不對等,未來可強化減塑行動對環境的永續意義,及減塑行為的容易度,鼓勵民眾更多參與在生態平衡與保護的行列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減塑促進中心,由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魏秀珍副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響應教育部106年始推動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SocialResponsibility,USR」,透過課程連結跨校與社區資源,今年計畫邁入第五年,相關減塑推廣活動也越發成熟,期待更多民眾能加入減塑行列,為地球環境與子孫的永續發展齊努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減塑促進中心也將於4月23日聯合臺北市大安區古莊社區發展協會一同到新北市石門風箏公園進行淨灘活動,歡迎共襄盛舉。

人發所碩士生報告減塑消費生活調查結果,簡報年齡之於減塑意識的影響。
民眾覺得疫情加劇塑膠物品的使用量。
性別、婚姻狀況不同的民眾,減塑與永續消費生活的表現有差異。
結合精彩好禮期望提升民眾填答意願。
圖片說明:金塑獎典禮貴賓、獲獎者與工作人員合影。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