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pose
設立宗旨
鼓勵本校學生關懷社會、發揮利他精神,培養社會參與及思辨能力,並對學校及社會有具體貢獻。
Award Recipients
獎勵對象
-
在地關懷: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發揮互助精神。
-
國際志工:從事國際服務活動,促進國際交流。
-
長期照護:照護銀髮族群身心健康,發展高齡教育。
-
產業鏈結:提升產業與文化發展,創造在地價值。
-
永續環境:推動地方創生與生態保育,提高國民生活品質。
-
食品安全:致力食品衛生安全教育,增進國人身心健康。
-
具有其它相當於上述之事蹟者。
Years
歷年獲獎名單
113學年度
自大二起投入超過10項社會實踐計畫,與超過100位夥伴共同投入,累計服務對象超過500人。
吳亞蓉參與的實踐計畫涵蓋多元領域,包含教育推廣、文化包容、高齡長者關懷等。2024年,她更前往越南胡志明市,進行生活科技課程及跨文化教學見習,拓展國際視野與實務經驗。回憶起初接觸實踐工作的契機,她表示,「其實一開始都是因為因緣際會。」因對長者議題感興趣,她選修臺師大的高齡學程,並透過課程實際參與長者服務;同時也在教育學程期間參與「數位學伴」活動,進一步延伸對教育議題的關注與參與。
楊晉淵成立「台語路親子樂團(Tâi-gí-lōo Tshin-tsú Ga̍k-thuân)」並擔任團長,開始創作台語囡仔歌(gín-á-kua,童謠),和出版結合音樂與遊戲的台語親子音樂冊(im-ga̍k-tsheh,音樂書),樂團也到社區和學校演出,帶領更多孩子在唱跳與遊戲中,自然學習到台語。
除此之外,台語路親子樂團也以吉祥物「台語鹿(Tâi-gí-lo̍k)」和真人哥哥姊姊為主角拍攝互動短片,用像是兒童節目的方式,讓台語貼近現代孩童,且以有趣、輕鬆的氛圍融入生活。
楊晉淵曾在北、中、南舉辦親子音樂會,並和台灣台語路協會(Tâi-uân Tâi-gí-lōo Hia̍p-huē) 成員合辦「母語家庭生活節—台語島」,活動全程都是用台語進行,為平常習慣華語環境的孩子們帶來語言刺激。許多參與的家庭回饋,孩子在參加後對台語的興趣和接受度都提升了許多;活動也為原本就以台語溝通的家庭,提供台語普遍的環境、強化他們的信心。
許凱傑與雲林縣「振添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為12位越南籍移工規劃16堂中文課程,主題涵蓋食衣住行與工程安全等,搭配情境演練,讓移工能熟練生活用語,課程不僅提升學員測驗成績,更獲得移民署「新住民及子女築夢計畫」及蝦皮「東南亞新二代扶持計畫」肯定。
然而,許凱傑逐漸發現,部分移工因擔心中文能力過高會被分派更多工作,反而缺乏學習動機。這使他開始反思語言學習的真正意義,並思考如何從文化交流角度促進移工融入社會。於是,他創立「臺越文化交流社」,以更多元的方式推動理解與對話。
許凱傑帶領移工與雲林科技大學足球社交流,讓熱愛足球的他們重拾興趣;也與移工一同參與媽祖繞境等民俗活動,感受臺灣文化之美。此外,他也設計討論課程,讓臺灣與越南籍員工針對生活議題交換觀點,逐步打破成見,促進公司內部文化融合,實現移工融入在地社會的目標。
112學年度
超高齡社會將至,照護議題躍入大眾視野,付出三、四年時間,服務超過13個縣市偏鄉地區,胡廷岳透過環島公益演講,向民眾傳授健康知識,宣導過度使用藥物可能帶來的風險,目前已成功衛教超過3萬人,為社會帶來積極的健康影響。
2020年開啟他環島公益演講之路的人是父母。因父母罹患慢性病,身為藥師的他對父母做衛教,卻屢屢失敗,幾年後母親的糖尿病逐漸失控,他決定改變作法,從對母親宣講,改為了解母親的困難,並協助她解決,沒想到母親不僅接受,且糖尿病可不用吃藥而獲得控制,這件事讓他非常振奮。
胡廷岳坦言,是師大打開了自身那扇窗,成為「懂教育的醫療人員」,搭起老師、照顧者與醫療人員之間的橋。活用學習科學、醫衛知識的胡廷岳,也經營部落格,將複雜用藥方式簡化表達,胡廷岳笑著表示:「我們找一個,可以繼續吃便當,又能把糖尿病控制好的方法。」
有感於教育資源不均,簡奇陞創辦「花生體適能」,提供弱勢兒童免費足球課程及器材,不僅教授運動的技巧,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與團隊合作精神,努力為社會帶來了希望。
簡奇陞回憶,畢業拿到伯樂大學堂時寫給自己的信,信中提到大學四年能認識來自不同背景和系所的人,練習從更多角度看待事物,探索可能性。
她未來將朝向舉辦「公益足球邀請賽」的目標邁進,也期許未來師大小大師營隊能增設足球課程,不只讓附近居民有更多運動的選項,也讓臺師大運動與休閒學院學生有更多教學機會。
回應環境正義與永續議題,由生命科學系吳奕達、林岱芳、洪巧蓁、邱啟誠、傅宇軒、黃柏維及宋冠萱同學組成的「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則堅信每一種生物都應該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尊嚴,透過走上街頭、辦理遊行,為動物發聲,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野生動物和伴侶動物的權益,讓他們都能夠適得其所。
邱啟誠、吳奕達受訪表示,行動不僅需要熱情,更需要學術知識的支持,感謝系上老師協助釐清觀念,讓團隊能延伸校內所學,投入社會溝通和教育行動。
111學年度
特教系葉翰霖、徐一騰同學結合特教專業,組成「愛運動‧動無礙」團隊,串連產官學共創友善運動環境,以「無礙」體育運動促進社會朝向永續與融合。
針對近年受到高度關注的永續發展,人發系楊品捷、丁翠鈺、林佳怡,心輔系王士哲、王昱涵,社教系倪宜彣,企管系張舒涵,地理系陳易欣、胡宇謙、廖婕宇、黎姿含,以及英語系徐熙婷、鄭盛懋等13位同學組成「臺師大杯特・永續推動團隊」,建立校園內外循環杯租借系統,運用社群媒體傳播永續知能,積極推廣永續教育活動。楊品捷同學受訪表示,「永續」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但團隊相信實踐的力量除了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更有可能透過行動直接影響他人。
在文化領域中,歷史系陳冠恩、杜舜雯、鄭育潔及國文系婁儷嘉同學組成「獨立書店不DO」團隊,透過學生媒體的力量推廣全臺獨立書店文化,不僅曾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感動地圖計畫雙首獎,更入選第六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婁儷嘉同學透露,「獨立書店不DO書」計畫以「全臺」獨立書店為訪查對象,四處奔波的辛苦不言而喻,全賴成員間互相扶持,才讓團隊能獲得各單位肯定。她也表示,團隊很榮幸能與眾多優秀校友齊聚一堂,未來將以優秀校友們為典範,持續關懷社會。
教育系學生傅奕榮創辦SDGs專題教育團隊,致力帶動臺灣永續發展教育,實踐青年學生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