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專題發表會 關注多元學習與跨域探索精神

自主學習專題發表會 關注多元學習與跨域探索精神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於11月16日舉辦「112年度自主學習專題探究發表暨經驗分享會」,由兩組學生團隊分享自主學習心得,並向師生介紹「海洋活動與永續發展」、「寫程式學臺文」,展現了多元學習模式與跨域探索精神的傑出成果。

        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通識中心為於109學年開啟「自主學習」通識課程,學生須組成2人以上團隊,自行規劃32小時自主學習課程,並以「跨域」及「議題導向」或結合環境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主題。

        透過本次的自主學習成果分享會,通識教育中心鄭怡庭主任期待講者能夠將起心動念到實踐的過程,分享給參加自主學習的同學,將經驗傳承下去。

海洋活動與永續發展 從潛水到落實環境保護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兩位愛海的女生鄭伊軒、趙婞雅,大三時組隊開展一門專屬的通識課程。兩人從彼此的興趣中找到交集「海洋」,期望透過學習潛水來深化對海洋的認識。課程內容包含「海洋休閒活動」、「海洋文化」、「海洋資源永續發展」三大面向。

        在挑戰自由潛水的過程中,她們持續練習閉氣技巧,隨著逐漸深入海底,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大海的魅力。在探討海洋文化方面,她們透過閱讀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的作品,以及討論迪士尼《海洋奇緣》電影內容,深入了解人與海洋之間的互動方式。為喚起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她們進行海玻璃飾品藝術創作,將廢棄物轉化為具有藝術價值的飾品。

        談起這段過程,趙婞雅表示:「開設一門合適課程很有挑戰,現實與預期常有差距。」例如,原本對自己的手作能力信心滿滿,實際操作中卻發現,海玻璃製作流程過於精細,比想像中困難,也相當耗時;預期要銷售給普羅大眾,卻發現做不了那麼多,只能少量製作。

        此外,鄭伊軒認為自主學習有獨特的魅力,學習夥伴不再只是老師或同學,而是更廣泛的人事物,透過彼此經驗交流,可以開闊視野。「在脫離原本的舒適圈後,你會發現你可以跟更多人一起激盪出夠多的火花。」

        回顧兩人的合作點滴,趙婞雅笑著說,雖然她們個性差異甚大,但在合作過程中找到彼此默契,互相學習。課程結束時都會做反思與心得分享,也發現同一件事雙方會有不同收穫、不同切入視角,這都是自主學習的樂趣。

臺語天文學課程 一趟「越級打怪」的探究之旅

        光電系林柔穎、臺文系許嘉恩在「臺語天文學」課程中,學習如何用臺語表達科學與天文,兩人對臺語與天文都有濃厚的興趣,決定攜手一起申請自主學習計畫,更深入探究這兩項議題。

        林柔穎細講著整個計畫的步驟,從尋找隊友、決定題目、申請書的撰寫到執行過程中的困難。他們以「天文」和「臺語」為主題,最終開發一套程式,讓使用者可以進行臺語學習,透過拼音、聲調、漢字逐步深入台語,最後搭配選擇題及配對題,讓使用者能夠評量自身的學習成效。

        回想設計出一套學習臺語的程式,光電系的林柔穎表示,他們嘗試了五種系統,寫程式的過程中也面臨了許多的挫折,「在過程中瘋狂debug,真的寫到很崩潰。」然而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查找資料,努力終於有了成果。

        臺語有七聲八調,負責設計題目的臺文系許嘉恩形容,這個過程就像「越級打怪」。設計題目中的細節眾多,即使修過相關課程,過程中還是常常卡關。題目的不平均、天文相關專業詞彙難以用臺語出題,許嘉恩時常向老師、學長姐詢問,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老師兼學生的身份,真的學到很多。」林柔穎分享自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斷磨練規劃能力,實際執行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要學習如何排解困難。在合作過程中,學到如何協調、溝通、任務分配,也了解自主學習中「自律」的重要性。

        許嘉恩則表示,在自主學習中他發現「同理」很重要,兩個人需相互理解,一起度過難關。林柔穎也分享她在過程中大大提升「搜尋問題」和「過濾資料」的能力,抗壓性也增強不少。最後她提醒大家:「不吝嗇問問題,不要自己現在同一個問題無限輪迴。」希望大家都能在自主學習與合作的過程中收穫滿滿。(撰稿:校園記者幼家科學115林宸伃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大合照。
公領系鄭伊軒、趙婞雅以海洋活動與永續發展為題分享。
光電系林柔穎、臺文系許嘉恩以「寫程式學臺文」為題分享。
鄭怡庭主任期待講者能將經驗傳承下去。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