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臺灣茶香永續,加點時尚風:連結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

~為臺灣茶香永續,加點時尚風:連結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

        繼前次的「水源保護區水資源結合產業永續發展工作坊」,實地走訪坪林與石碇區等屬於文山包種的茶區,實際參與了解了當地的水資源生態保護與茶產業現況,而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所執行的教育部國中小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輔導專案計畫中新竹縣峨嵋國中、雲林縣的樟湖國中等校也都有以茶為主軸研提發展的校本位課程,臺灣茶除具在地的特質之外,茶產業在國際永續發展議題上無論是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等面向上都極具重要的指標性,而現今學校有關食農教育的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的三面六項涵蓋的學習內容上,與永續發展目標指標內容互相連結,因此更進一步瞭解臺灣茶業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有其重要性,所以規劃此次茶產業增能工作坊。

        此次選擇浪漫台三線上的峨嵋國中位處的新竹縣峨嵋鄉、以及鄰近的北埔鄉,其出產的茶為世界獨特的臺灣東方美人茶,在臺灣茶業史上具有其特殊意涵及地位。造訪具有茶文化歷史的特色「富興茶業文化館」、日治時期茶產業及文化重鎮的「北埔老街」,以及造訪位於桃園楊梅隸屬公部門的「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一探臺灣茶業推廣及研究現況。

富興茶業文化館:百年歷史茶文化,青創薪傳茶葉香

        富興老街是一個典型的客家聚落,不似一般老街熱鬧,在彎巷中一棵古老龍伯樹前,正是古色古香的百年老茶廠富興老茶場的入口,邀請茶廠第四代接班人曾祥紘來導覽解說,老茶廠興建於1928年,是當時在地富興村第一家導入機械製茶的工廠,以專門製造紅茶、綠茶、烏龍茶外銷為主,隨著臺灣茶產業的沒落,工廠吹了熄燈號,直至被列為「新竹縣歷史古蹟」才被加以整修,歷史建築得以保存,恰也回應了永續發展目標中永續城鄉所談的古蹟文化保存及維護,在古色古香的環境,搭配茶葉成型機、揉捻機等各式製茶設備,在這些具有年代的機具中道出生活環境的轉變,除了展現在地茶產業變遷史外,也可說是當時臺灣茶葉貿易興衰歷史,整個全部被收錄在這間歷時悠久的老茶廠中,因此也吸引了知名茶飲前來取景拍攝廣告,打起知名度,讓青農有了投入茶產業的契機,讓原來毫無意願接班茶家業的新世代,在回鄉4年後才自願投入茶產業行列,學習茶業知識,習得品茶師資格,轉而活化自家茶業經營模式,重生茶家業,並串連平均約34歲青年夥伴26位共同學習,持續推動在地茶產業,邊沖泡著東方美人茶給大家品嚐外,邊敘說著東方美人茶的特性,經過小綠葉蟬叮咬喚醒獨特熟果與蜜香,並且要掌握時機,需以人工手採一個個採摘一心二葉茶菁,看到採茶工採茶的景象其實是非常辛苦的,茶乾為條索狀,呈白、黃、綠、紅、褐色;一開始與父親在茶業經營理念並不相同,在此情況下如何進行溝通與互動過程,是既有趣又鮮活的茶農生活故事,也在幾所學校擔任茶課程的講師,以年輕人觀點來引導學生對茶產生興趣,並分享自身教學相長中的蛻變成長的經驗。可以深刻體驗到,從農業生產與環境、健康與消費、生活與文化等面向來看茶產業,符合食農教育內涵,也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優質教育更有著緊密關連性,很具有發展的潛力。

返鄉青年的老茶廠新生代敘說著學習茶的過程
有機栽培的茶園才能採摘製成東美人茶

北埔老街:古蹟密度冠全台,最佳行銷播茶金

        接著來到客家村落北埔老街,這曾是清領時期北埔最熱鬧的商業中心,短短200公尺就有7座古蹟,密集度為全台之冠。邀請到當地北埔城邊創辦人,本身主修史學研究楊佳正老師擔任導覽,首先來到北埔的望族姜家祖厝天水堂,建築題材不但多,彩繪也極為豐富,公視戲劇《茶金》故事靈感即是來自茶商姜阿新,在1946年創立的永光茶葉,以外銷紅茶、東方美人茶等茶葉出口,曾占全台三分之一,在祖厝旁建蓋一棟極顯雄偉的和洋混搭西式的姜阿新洋樓,曾經是坐擁金山的姜阿新在破產之際將其抵押給銀行,半世紀後,姜家後代出資買回,見證當時茶業興衰的風華絕代。茶業外銷時期繁榮的景象與地方望族對在地北埔的貢獻,可以透過姜家家族的故事,帶給社會正面影響力,在當面臨人生困境時,只要堅持朝著陽光走,總會走出困境。

        北埔慈天宮位於北埔街尾,是北埔當地首廟,主祀觀世音菩薩,相傳創建於1835年,抬頭望去就能看見最具特色的屋簷,整座古廟擁有相當多精美的雕刻技藝,縣府爲了客家建築與文化保存的完整性,1996年起就規劃以慈天宮為中心,將週遭範圍劃為傳統聚落保存區,並規定新建築物屋簷高度,因此保留了相當重要且獨具特色的永續城鄉文化資產,也提升了這裡的環境教育及旅遊價值。

接著體驗了客家擂茶,擂茶是由廣東省客家移民傳入台灣客家地區,「擂」即”研磨”之意,以陶製擂缽將黑豆、松子、芝麻、花生等原料研磨成粉,擂棒是選擇材質堅硬的芭樂樹幹,研磨稍有黏稠狀後另加入茶粉,嘗試以冷熱兩種方式來沖泡,呈現完全不同風味,冷熱飲都非常好喝,難怪北埔擂茶因當地農會大力的推廣輔導後,讓擂茶成為在地主要觀光特色美食。這也呼應了食農教育中飲食文化與生活中的一環,讓在地傳統飲食,經由生活體驗,發揚在地傳統飲食特色,讓地方產業得以永續發展。

解說位於北埔老街上的慈天宮
擂茶是將放入缽中的黑豆、松子、芝麻、花生等原料研磨成粉

茶業改良場:全臺唯一的茶業輔導專業機構

        此次工作坊特別安排到位於桃園楊梅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茶業改良場」,因為這裡是培育優良茶樹品種、茶園栽培、製茶技術、茶葉多元化產品的所在,也是唯一專業茶業輔導的公務機構。專業解說講師是產業服務課的賴博士,首先認識到除了水以外的飲料,茶就是屬排名第二的飲料了,介紹臺灣茶業起源、興衰與現今發展,接著實際品茶體驗從清發酵到重發酵茶的順序,以「前中後味」的概念,從外觀觀察茶湯色澤,喝茶前先聞撲鼻而來的香氣,嗅覺可抓住茶的濃郁芬芳,喝茶時用吮吸法「咻」的技巧喝茶,可以使茶水能在第一時間迅速打擊整個口腔,再使茶的香氣直接衝上上顎,傳給嗅覺感官,喝茶後茶香與留存在口腔中的韻味,感受茶湯不同層次風味的變化。透過品茶師測驗的研習現場解說,瞭解品評基本原理及製茶機械流程,對於茶產業有了更完整的認識,也體認到泡茶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人人雖然都能泡茶,但如何能泡出一壺好茶,如何品評茶的等級,如果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及經驗累積,掌握工藝與技術,難以達到水準。而就臺灣茶樹品種、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具歷史性的製茶工藝豐富度,加上現今時尚的手搖飲如何開發,也是擴展臺灣茶飲料的重點,而專業輔導機構將能將臺灣茶帶領更多元及創新領域。

茶園栽種環境與水土保持
茶葉感官品評示範

        相信在臺灣絕大部分人都有喝茶的經驗,遍佈大街小巷的手搖飲料店及販售罐裝茶的超商,有最經典的珍珠奶茶,還有便利商店的茶葉蛋,但我們對茶夠了解嗎?在去(111)年臺灣食農教育法也已通過,此次工作坊即清楚以臺灣極具豐富性的綠色茶產業的為學習標的,藉由在地特色、生產方式、歷史文化、環境教育等方面特色安排,可以串連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計畫中各校所發展的茶相關課程,相信對於未來進行有關食農教育相關推廣及後續永續發展研究具有實質助益;現今全世界最關心的重要議題是「全球氣候環境變遷」, 從「京都議定書」到「聯合國全球氣候高峰會」,都一再地強調,環境議題與綠色產業都是未來不能忽視的重要議題,宏觀近來國際茶產業的研究發表也發現,茶葉產量對溫度確實很敏感,溫度與降雨模式的變化影響了茶葉的生長季節,會降低作物生產力,減少了茶農的收入。因此,也有專家將解決方案導向茶園的碳封存,透過農林業或土壤的固碳方法,建構茶園的碳封存潛力,這些碳權未來還可以規劃提供給企業來減低其碳足跡,除了讓茶農得以有經費生存下去,也能夠讓企業實現其淨零排放的目標,是整體國際茶產業重要的發展趨勢,也是臺灣未來在面對淨零排放作法上可參考的策略方案。

表1 茶產業回應主要相關SDGs說明

SDG項目

說 明

Goal 1

消除貧窮

No Poverty

茶葉生產改善茶農生活。

Goal 3

 

健康與福祉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茶飲可促進身體健康。

Goal 4

優質教育

Quality education

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結合理論與實務具教育行動之意義。

Goal 11

永續城鄉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茶傳統文化、古蹟、製茶機具的維護及保存。

Goal 12

負責任消費與生產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推廣永續消費,落實茶業永續發展的理念等。

Goal 13

氣候變遷

Climate action

茶園管理、有機栽培,針對氣候變遷的行動。

表2  茶產業對應永續發展目標與食農教育

茶產業內容

永續發展目標項目

食農教育

*茶葉生產改善茶農生活

*茶園管理、有機栽培

SDG1消除貧窮

SDG13氣候變遷

農業生產與環境

-與環境共好

*茶飲可促進身體健康

*茶產業永續消費的理念

SDG3健康與福祉

SDG12負責任消費與生產

飲食健康與消費

-自發實行健康飲食生活

*茶產業永續教育的行動

*茶文化、古蹟的保存

SDG4優質教育

SDG11永續城鄉

飲食生活與文化

-人際互動與傳承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