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EMBA上課實踐自然農法 將廢棄土地變師大一畝田 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樂活EMBA上課實踐自然農法 將廢棄土地變師大一畝田 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樂活EMBA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

為呼應全球高齡化發展趨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樂活EMBA第一至三屆共上百位學生,他們平日管理公司或擔任高階主管,透過「健康自然農法專題」課程,利用假日或上課時挽起袖子,將師大公館校區附近的荒廢土地,實踐自然農法種植農作物,變成了「師大一畝田」,還透過課程參與協力NGO組織,建立友善販售體系,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樂活EMBA行政團隊表示,他們第一次來到臺北郊外、位在三芝的幸福農莊,沿著鄉間產業道路一度找不到入口,還在隔壁鄰居阿伯家探頭探腦,還好親切和善的幸福農莊莊主陳惠雯老師與黎旭瀛醫師夫婦,招待為了實踐自然農法的他們,也開啟了這段在臺北市精華地段最貴的「師大一畝田」夢想。

為了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區給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的學生,找尋一塊可以實踐自然農法的場地,行政團隊研究了如何在體育館的頂樓空間設置頂樓菜園、參加了臺北市政府的社區園圃計畫培訓,都因為各種現實的原因窒礙難行;最後請教了時任學務長張少熙教授,到底要如何點「地」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找到了公館校區資源回收場旁的一塊荒廢土地。

有了一塊土地,卻因為歷史因素無人能告知,為何土地中充滿了廢棄垃圾與多到難以計數的網球,行政團隊發揮了柯南偵探的精神,才知道原來這塊土地是隸屬於景美抽水站與師範大學的共有土地,花了一番功夫,徒手撿拾小型廢棄物與清運兩貨車垃圾,才能正式的進行覆土工程。過程中,還因為工程車無法開進校園的PU跑道,啟用了怪手吊掛貨卡入校進行覆土工程,讓這塊土地真的能夠「種」植物。

「健康自然農法專題」第一次上課的日子,學生興奮聽從絕不使用農藥的秀明自然農法陳惠雯老師規劃的農地分區,從公館網球場旁的人工水池旁,撿拾了多袋的落葉來到了農地,按照愛心LOHAS六個家族共同「做畦」,埋下了來自惠雯老師三芝幸福農莊自然農法培育自家採種的超優良種子。

一個學期過後,時值當年畢業季節,生長出來的巨無霸長荳,剛好做為最具紀念性的畢業禮物,也如同樂活EMBA第一屆畢業生為臺灣未來的超高齡社會,埋下了「活躍老化與青銀共創」的第一顆種子。

樂活EMBA相子元執行長與學生配合著「樂齡產業經營專題課程」,參訪日出不老莊園後的下午也造訪了三芝幸福農莊;當天雖然下著毛毛細雨,卻澆不熄學生的學習熱情,跟著惠雯老師的腳步,一步一腳印在泥濘的田埂路中,認真聆聽「福壽螺」夭壽螺吃小秧苗的有趣故事:福壽螺是用鰓呼吸,所以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水裡活動,他們會將秧苗壓到水裡去吃,只有在產卵時才會離開水面下蛋。

瞭解福壽螺的生活習性後,學生插秧時就把水放掉,保持田土溼潤而不積水的狀態,一直等到秧苗40~50公分之後,再慢慢把水放滿,這時候福壽螺出來活動,發現稻子已經老了不好吃,於是就開始幫我們吃雜草,這樣田裡不用殺福壽螺、也不需要除草。

試著多去瞭解對方,就會發現大家其實是可以當朋友的,這也是秀明自然農法的最高奧妙之處。台北市區郊外的校外參訪課程,一次拜訪台灣版的Blue Zones長壽村造村理念,與佔地2公頃實踐自然農法的世外桃源,也是樂活EMBA課程最精彩的參訪課程設計之一。

歷經了樂活EMBA前三屆所有師生的努力,專班超過百位學生身體力行,實際體現了自然農法的課程,想傳遞給學生的無毒自然環境,並在師大校園中以社團的方式,展開一畝田的照顧與維護,更透過課程參與協力NGO組織建立友善販售體系,串連50位以上小農與糧食生產商,辦理各項友善社區小農及推廣永續農業之活動,以2020年為例,共辦理52場社區小農市集(參與人次達1,560人)。

學生們經由扎實的兩年樂活產業管理課程,學習到活躍老化的目標,也在充實的社團生活與社區活動中,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同班同學,開啟了各自的第三人生;師大樂活EMBA具體實踐聯合國推廣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12項「確保地球的永續消費和生產模式」,以及第2項「消除飢餓」的永續發展農業之概念。

公館校區資源回收場旁農地實際體驗務農課程
參訪三芝自然農法幸福農莊
相子元執行長與李恆儒副執行長及樂活EMBA同學
透過課程參與協力NGO組織建立友善販售體系,串連50位以上小農與糧食生產商,辦理各項友善社區小農及推廣永續農業之活動,以2020年為例,共辦理52場社區小農市集(參與人次達1,560人)。
參訪三芝自然農法幸福農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