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畫會帶動臺灣藝壇現代化 美術系校友展現創新與前瞻

五月畫會帶動臺灣藝壇現代化 美術系校友展現創新與前瞻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先後在1950年代成立,成為臺灣戰後推動現代藝術重要里程碑,其中,五月畫會以臺師大美術系校友為主要成員,帶動了臺灣畫壇的抽象風潮與水墨創新。國立歷史博物館字即日起至4月28日止,推出「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還原戰後臺灣現代美術運動歷史發展。

        史博館於2月21日正式重啟門扉,乘載著過去70年來臺灣藝術史集體記憶與文化發展歷程,而以史博館為誕生舞臺,1950年代後期先後成立的東方畫會和五月畫會,是臺灣戰後推動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兩大團體。史博館在重新開館之際,也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策劃特展,為近年最大型且完整呈現戰後臺灣現代美術運動歷史發展展覽,邀請您一同前來見證臺灣共同的歷史文化與記憶。

        展覽以文獻介紹,五月畫會成員多為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代出生者,以當年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為主軸,師院藝術系的老師廖繼春、孫多慈,以及曾任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的張隆延,是他們最重要的支持者,年齡稍長的席德進,及同為1930年代左右出生的余光中、楚戈,則以文章支持五月與東方的「現代繪畫」探討,他們本身也都成為重要的畫家和文學家,以作品同存於臺灣藝術史,綻放光芒。

        展區中,先介紹前輩畫家及其支持者,包括任教省立師院藝術系的「色彩魔術師」廖繼春教授、「引西潤中一才女」孫多慈教授等,接著介紹主要成員,創始成員均是當年省立師院藝術系學生,包括「現代水墨開拓者」劉國松、「見證世界在變的行者」的郭東榮、「悠遊藝術與生活間」的郭豫倫、「落在城外的花朵」的李芳枝、「赤紅與燦金」的鄭瓊娟、「靜謐中的詩情」陳景容,陸續加入顧福生、莊喆、韓湘寧、謝里法、彭萬墀、楊英風等,後也邀請四海畫會的胡奇中、馮鍾睿加入。

        展覽透過2畫會成員作品呈現豐富多元的藝術風景,如五月畫會成員劉國松以彩墨創作的大幅作品「子夜太陽Ⅲ」、東方畫會成員蕭勤展現中西合璧的「墨水禪畫」,另外還有支持畫會探討藝術本質的其他創作者作品,如詩人余光中的「蓮的聯想」等。

        值得推薦的大型畫作中,臺師大美術系講座教授、五月畫會創始會員劉國松,1970年代繪製的「子夜太陽」系列,源於他在瑞典體驗的永晝經驗。他把日落浮懸的奇景想像到太空之中,創作成五輪紅日普照地球的景象。他運用中國傳統繪畫立軸連屏的結構形式,處理的題材卻呼應1969年人類首次登上太空的壯舉。此一系列的「太空畫」讓劉國松在美國聲名大噪,也標誌台灣畫壇結合中西、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風起雲湧,屬私人收藏的「子夜太陽III」也在特展中展出。

       

「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開幕 見證臺灣藝術史的文化與記憶

        2月22日的開幕儀式中,文化部長史哲、史博館館長王長華、策展人蕭瓊瑞教授,五月畫會藝術家韓湘寧、五月畫會藝術家謝里法、五月畫會創始藝術家陳景容、東方畫會創始藝術家霍剛、東方畫會創始藝術家蕭明賢等藝術家及家屬皆到場共襄盛舉,共同見證五月與東方兩個繪畫團體對臺灣現代美術運動的影響力,創造出無限的藝術量能。開幕活動透過中西樂曲融合,並朗誦余光中的詩作《吹皺的山光》、《蓮的聯想》,為戰後臺灣的現代繪畫運動與現代詩的關聯帶來更加深刻的共鳴,亦呈現史博館一路走來與臺灣現代美術發展緊密扣合的人文記憶。

貴賓共同剪綵。(左起)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五月畫會藝術家韓湘寧、五月畫會藝術家謝里法、五月畫會創始藝術家陳景容、文化部長史哲、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東方畫會創始藝術家霍剛、東方畫會創始藝術家蕭明賢、策展人蕭瓊瑞、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李泊言。
五月畫會展區
劉國松《子夜太陽III》, 1970, 水墨、紙本, 139.7 × 375 cm, 私人收藏 2024.02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表示,「五月與東方特展記錄了臺灣文化藝術的脈絡,透過脈絡讓我們知道臺灣歷史的每一步都走得那麼深刻,更因此建立起臺灣人的文化自信,邀請大家一起到史博館上一堂臺灣文化藝術的歷史課」。史哲指出,史博館作為戰後第一個公立博物館,伴隨著臺灣70年來的臺灣藝術史發展,當時渡海來臺及本地的臺灣藝術家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透過「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作品徵選等的擾動,展現了年輕的生命,在高壓的政治下,突破傳統的獨特過程,以及對臺灣藝術史產生的巨大影響。「雖然五月與東方特展僅能展出藝術家們的少部分作品,但所傳遞的力量,讓我們彷彿回到當年,看見藝術家所展現的進步及前瞻性」。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表示,在座的各位前輩藝術家,從昔日的青青子衿成為今天讓臺灣文化社會仰望的前輩藝術家,很榮幸也很高興能透過這個展覽呈現。王長華特別感謝文化部長史哲的支持、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及策展人蕭瓊瑞的協助,以及來自其他各館所、收藏家、基金會的借藏,還有史博館同仁的努力,期盼社會各界能繼續支持史博館並給予建言及指教。

        策展人蕭瓊瑞表示,萬古如長煙,少數在黑暗天空中,閃閃發亮的星星,都是藝術的名字,臺灣藝術文化70多年的歷史,凝聚成為這個展覽,從展覽擴展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藝術家的作品創造了新時代的開端,記錄了社會發展的脈絡,身為策展人感受到這份榮幸。

        五月與東方兩畫會,是臺灣提倡現代繪畫的先驅,帶動了臺灣藝壇整體創作風向的改變,成為戰後臺灣美術史重要指標,也是「現代繪畫運動」萌發的關鍵力量。展覽重現臺灣藝壇1950至1970年代間,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撞擊和交融,並反映臺灣美術史上首次具有革新意識的大規模藝術風潮。

        此次展覽是自1981年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辦五月東方二畫會聯展後,公辦特展參展的畫家規模最大、展件數量最多的大型特展,總計共有41位藝術家作品參展、144件作品展出,包含來自史博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師大美術館、關渡美術館等7家典藏機構,以及參展藝術家個人及基金會、家屬、畫廊、私人收藏家等超過30個單位及個人的作品。此外,國家圖書館也首次響應借出館藏相關重要出版品與文獻亦同時於展場中陳列展示,除了恢弘大氣的美術作品之外,同步展現兩畫會於學術領域上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展期自即日起至4月28日止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展出,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的9時30分至17時30分,每週一休館,逢國定例假日照常開放,歡迎大家踴躍前來觀展,感受歷史與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更期待透過本展讓民眾瞭解戰後臺灣美術發展的重要歷程。更多資訊請參考國立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s://www.nmh.gov.tw 及「國立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NMH/。(資料來源:史博館 / 編輯、核稿:胡世澤)

「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

時間:2024年2月21日至4月28日,週二至週日09:30 – 17:3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例假日照常開放)

地點: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五月與東方」展覽主視覺牆
廖繼春《割麥》, 1967, 油彩、畫布, 89 × 115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陳景容《來喫茶》, 2010, 馬賽克, 233×339 cm(一組3件), 陳景容 藏
韓湘寧《事件》, 1961, 油彩、畫布, 180 × 97.5 cm,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莊喆《秋興之二》, 1973, 油彩、畫布, 89.5 × 125.5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文化部長史哲(左5)、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左6)贈送現場大合照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