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 SDG11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為了培養臺師大學生應具備的原住民族文化素養,臺師大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汪明輝主任、教育部玉山學者Richie Howitt講座教授、地理系Mucahid Mustafa Bayrak莫家俊副教授、吳宜瑾博士後研究員、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蔡慧敏教授及於4月13及14日帶領師生共25人,前往宜蘭縣LLAQI NA LLYUNG MNIBU TA TAYAL民族實驗國民中學及南山國小參訪,透過實際走讀部落學校並結合課程理論與實務,豐富學生視野,開啟對於全民原教課程發展可能,進而促進跨文化交流。
大同國中從2018年轉型成為全國第一所辦理國中階段「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以「Tayal balay真正泰雅人」為願景,「肯定原住民教育價值,找回原住民教育本質」為理念,期望學生在泰雅族文化傳承與教學環境,並透過泰雅族文化課程的洗禮下,成為真正的泰雅族人。其教學卓越並獲得宜蘭縣113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初選國中組第一名。為了向下延伸泰雅族群教育,南山國小於2022年轉型為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學校。
臺師大原住民族學分學程 培養全民原教素養
「我是鄒族原住民,能從原住民族觀點挑戰現有思維,透過不斷的交流、辯證後重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學生全方位思考。」汪主任這麼說。「原住民族部落學習與體驗」為「原住民族之民族教育次專長」選修之一,在設計課程時,除了學術理論的輸入,也安排原住民實驗中學參訪以及分組部落踏查,不但了解學校如何與部落結合發展民族教育,更讓學生直接向族人學習如何在追求現代發展時仍保有主體性。
汪主任引用Wisner等人1995年研究表示,現代化對原住民族文化影響深遠,包含:忽視傳統知識,文化認同受損;強制放棄傳統社會組織,失去資源管理能力,造成傳統社會價值混亂;改變原有生活方式,失去自給能力,依賴外部資源,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平等加劇等等。因此,「要找回原住民族的驕傲與自信,必須提升全民原教素養,透過大環境的理解與認同,讓原住民族真正勇敢自信地站在屬於他們的土地「台灣。」
蔡教授表示,「原住民族社區保育」為「原住民族之民族教育次專長」選修之一,課程探討當地社群為主體,組成具有決策權的治理單位,管理、維護與保育生態資源,強調用傳統的生態智慧維繫生物多樣性,確保族人要能有收益,保護當地生態。透過部落考察,能夠看到真實部落情境,了解社區議題,以及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對於社區的影響,泰雅的孩子有了連結,就會回部落服務。學生能透過實際體驗來反思土地永續利用,透過不同領域學生討論碰撞產生新的思維來面對環境變遷。
臺師大配合國家政策,近年來積極培育臺灣本土語文(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師資、雙語教育師資,只要修畢相關學分及通過該語言檢定考試,就能在教師證上加註語言專長,增加師培生競爭力。未來也會配合國家政策希望培育更多原住民公費生,提供針對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回應教材教法等課程資源。
上下一心 成就九年一貫泰雅族實驗課程
「只有學生肯定原住民族價值,才能找回泰雅族本質。」大同國中胡文聰校長表示,經由全體教師、部落耆老、泰雅文化耆老、課程專業學者等多方努力與協助之下,開發出具有泰雅文化特色之民族教育課程「Smgatu創新學習歷程」,先讓學生感受探索動態實務教材,透過提問與行動深化學習,最後轉化並與自身文化連結,強化學生對於自己民族的認同與自信,共同為保存多元多樣的民族文化、語言與歷史而努力。
「無可避免,泰雅的孩子會離開部落去都市求學或工作,因此,我們致力於族群自我認同,族群傳統文化記憶語言,期待未來課程能持續擴大產生溢出效應,讓泰雅學子離開泰雅生活圈,仍能維持泰雅驕傲,加強與部落的連結。」南山國小Lewi‧Sulung(陳季寧)校長表示,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文化學習環境,我們串聯國小到國中的民族實驗教育,邀請校內老師跟大同國中老師共備,做好九年連貫的原住民族文化課程,未來希望拓展完備到12年原住民族教育課程。
現場師生踴躍提問,三校聯盟臺大法律曾同學提問,學校如何區分文化課程教學難度?。胡校長回應,從體驗學習到獨立製作最後讓山林實作檢核。臺大社工黃同學提問,泰雅傳統文化男女分工明確,但學校施行課程不分男女,是否違反gaga?校長回應,學校課程以體驗教學為主,在gaga的框架下,帶領孩子認識泰雅傳統技能。
這次探查與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及當地教育工作者合作,透過兩天一夜的走讀,讓學生可以從原住民族教育、部落經濟產業、族人遷移脈絡歷史,培養教師應具備的原住民族文化素養。(撰文:校園記者華語碩林姿均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