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土壤、淡水、海洋、森林和生物多性正在迅速惡化,氣候變遷使人類賴以為生的資源帶來更多壓力。此外,近年來乾旱和洪水等災害增加,導致許多仰賴土地維生的人民已經入不敷出,迫使他們遷移到城市尋找機會,造成人口外移,而糧食不安全也導致數百萬名兒童因嚴重營養不良,因而發育遲緩,或身材較同齡兒童矮小,基於上述現象,目前是反思種植、養殖、共享和消費糧食模式的時機,基礎產業如農業、林業、漁業和畜牧業,如果方法合適,不僅提供所有人營養的食物,並創造良好的收入,同時促進產業永續和友善環境。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定義「飢餓」為每天攝入少於1,800千卡的熱量,這是每個人健康生活的最低要求。身體適應長期缺乏食物,減輕體重和身體機能下降時,就會營養不良,而在全球仍有7.95億人口營養不良,預計到2050年,將擴增至20億人口。絕大多數遭受飢餓的人生活在開發中國家,其中12.9%的人口營養不良。若要消除飢餓,並為8.15億飢餓人口和預計到2050年新增的20億人口提供營養,必須對全球糧食和農業系統進行變革(FAO, 2019)。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相關研究也顯得極為重要,糧食生產系統的永續性對於減緩飢餓的危害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