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2

2.1目標精神與高等教育責任

2.1.1目標精神

        目前全球土壤、淡水、海洋、森林和生物多性正在迅速惡化,氣候變遷使人類賴以為生的資源帶來更多壓力。此外,近年來乾旱和洪水等災害增加,導致許多仰賴土地維生的人民已經入不敷出,迫使他們遷移到城市尋找機會,造成人口外移,而糧食不安全也導致數百萬名兒童因嚴重營養不良,因而發育遲緩,或身材較同齡兒童矮小,基於上述現象,目前是反思種植、養殖、共享和消費糧食模式的時機,基礎產業如農業、林業、漁業和畜牧業,如果方法合適,不僅提供所有人營養的食物,並創造良好的收入,同時促進產業永續和友善環境。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定義「飢餓」為每天攝入少於1,800千卡的熱量,這是每個人健康生活的最低要求。身體適應長期缺乏食物,減輕體重和身體機能下降時,就會營養不良,而在全球仍有7.95億人口營養不良,預計到2050年,將擴增至20億人口。絕大多數遭受飢餓的人生活在開發中國家,其中12.9%的人口營養不良。若要消除飢餓,並為8.15億飢餓人口和預計到2050年新增的20億人口提供營養,必須對全球糧食和農業系統進行變革(FAO, 2019)。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相關研究也顯得極為重要,糧食生產系統的永續性對於減緩飢餓的危害是必要的。

2.1.2高等教育責任

        在高等教育的學校對於消除飢餓,首先需要從生活面減少校內的餐廳、飲食的廚餘,此課題牽涉到糧食供給、需求與浪費,因此校內的廚餘是相當關鍵與重要的開始。進一步檢視校內的飲食提供,朝向永續飲食邁進,包含在地食材、當令食物等,同時也檢視校內飲食是否為大多數學生可負擔。另一部份,則是從實踐的面向,大學透過自身專業參與推動與食物相關的教育與研究,例如:永續農業學程、微學分、微課程等,或是參與或支持在地、國家或全球永續農業相關專案計畫、研究。

2.2本校對此目標觀點與看法

        本校提供全校師生健康與可負擔的飲食選擇,由學務處統籌各單位,聯合教師與學生代表,設置膳食衛生協調委員會。而健康中心主責校園膳食衛生之管理,追蹤食材安全,關懷弱勢學生的營養健康。同時辦理校內外營養志工培訓,從校內飲食安全,擴展到社區,支援高齡學程社區活動,規劃營養加值共餐方案,連結週邊社區小農,促進永續農業的實踐。與台北市衛生局合作前進小學推廣辦理教師食安課程,辦理學生社團食安服務學習講座、活動,課程內容包含季節性糧食安全,吃食令等。同時推動相關教育,與食物相關的教育與研究。

通識講座邀請食品科學專家 討論食安議題

2.3目標在本校的實踐

2.3.1研究

        本校研究亮點之一是科學教育中心鄭秉漢博士後研究員,從水資源的存給狀況,培養學習者理解跨面向系統知識與組織(政府,農業部門,工業部門和人民公會)、水資源環境的責任、公共利益的價值以及同理心和協商思維。此研究開發了一種以議題為情境的桌上遊戲「藍晶方舟」,以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增強參與者對議題系統性地理解和覺知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盧立卿教授,長期追蹤台灣飲食四世代研究:持續創新研發及分析營養假說。葉宛儒教授,研究將農業廢棄物-紅肉火龍果皮經萃取後之萃取物(redpitaya peel extract)投予酒精性肝臟疾病小鼠,探討火龍果皮萃取物對於酒精性肝臟疾病之影響。體育學系所陳勇志教授探討中斷久坐的片段性運動對餐後血糖調控、腸泌素效應及飲食行為的影響。   

2.3.2課程

        本校開設通識課程「飲食文化與食育」,生命科學系開設「跨領域學習中醫藥與養生」、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與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營養科學學程開設相關「營養學」、「社區營養學」、「食物製備」、「膳食療養」、「營養評估」等相關課程,培育膳食、臨床、社區營養專業取向之營養師,與營養保健與食品生技專業取向之研究人員,培育學生具備營養知識與研究分析與批判能力。

2.3.3治理

        本校明定膳食相關管理規範、設置膳食衛生協調委員會,由學務處健康中心主責校園膳食衛生管理,項目包括學校餐廳衛生檢查表、業者衛生檢查表、油炸用油更換紀錄,大專校院餐飲衛生管理工作指引。並於2013年獲選為教育食材登錄示範學校,第一年即有80%校內餐廳參與食材溯源登錄,定期追蹤校內餐廳食材安全,提供膳食意見反應管道,與廠商即時溝通協調,並找出問題的癥結,維護學校教職員工生的權益。2020年逐年優化經費編列加強食材管理檢驗,經費已超過一百萬元。為提供全校教職員生可負擔與健康的餐飲選擇,餐廳招商投標須知亦明定,供膳廠商須提供優質與平價之便餐,並於本校網頁設置校內各式餐飲連結,以及宣導校園及周邊蔬食餐廳。

2.3.4參與

        本校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受教育部委託,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鼓勵各縣市結合資源提出多元措施。結合縣市資源推動健康促進,展現在地特色:臺北市結合衛生局強化健康服務,並與產官學合作推動「珍食共享食安樂」,培養學生惜食與健康飲食;桃園市組織校際聯盟,並結合各界資源辦理多元健康促進活動,增能學生健康自主管理,防疫期間建置「健康促進學習資源」持續增能學生健康知能。

健康促進學校成果發表會 衛教系營造校園防疫健康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