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5

15.1目標精神與高等教育責任

15.1.1目標精神

        聯合國與國際社會多年來關注森林面積減少、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並呼籲以公平方式促進土地資源利用、保障糧食安全、提供防護、提高生產力並應對氣候變遷。在2015年提出之永續發展目標中,聯合國因此期待世界各國能強化相關管理與投資,以實現對陸域生命之保護。

15.1.2高等教育責任

        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評估為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乃將土地永續利用、提供生態教育、監測生物多樣性、妥善管理廢水廢棄物排放納入考量,檢視機構在研究、經營與教育等面向的積極策略與行動。

15.2本校對此目標觀點與看法

        本校生命科學、地理等系擁有悠久發展歷史,既培育國內生態研究與教學人才,也為本地生態研究奠定基礎,其中並針對國內瀕危與受威脅物種,進行生態監測研究,也積極協助臺灣各地方、機構,規劃合宜的土地利用策略,以及發展相關教學資源。在校內,本校也積極推動減塑運動,並建立制度,嚴格落實廢棄物與廢水之妥善處理。

15.3目標在本校的實踐

15.3.1研究

        本校在研究面向上長期投入重要物種的遺傳機制、生活模式與生態監測等研究,所研究物種中屬於國家瀕危類別者包括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與細斑吻鰕虎(Rhinogobius delicatus),屬於國家接近受 脅 類 別 者 包 括 高 山 田 鼠 ( M i c r o t u skikuchii)、林雕(Ictinaetus malaiensis)、東方蜂鷹(Pernis ptilorhyncus)。而針對國內外愈趨嚴峻的外來種威脅,本校也與衛生福利部合作研究外來種植物可能間接導致的病媒傳播疾病問題。
        其次,本校近年也投入民間參與野生動物路殺調查之動機研究,藉此了解如何促進此項擁有近兩萬名成員之公民科學活動的永續運作。也針對越南在森林保育工作上,究其如何採納聯合國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方案(UN REDD Programme)以面對氣候變遷,(PES)時的影響。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本校減塑促進中心近年著手進行「減塑與永續消費意識問卷」調查的研究,其目的在於瞭解臺灣民眾對於減少塑膠與永續消費的觀念,以資料分析作為往後推廣減少塑膠、在地深耕、環境保育議題的重要參考。該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減塑的行動,如淨灘、自備環保餐具,以及對於環境友善的議題,或者因使用一次性餐具而感到內疚的程度比男性還要來的高。男性通常覺得減塑是較困難的,並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如疫情)而沒有堅持減塑的行為。而比起未婚者,已婚者有更顯著的「正向行動」與「永續覺察」並認為「制度配套」,如政府、學校的推動著實重要。相對的,未婚者則在「負向挑戰」與「疫情衝擊」上顯著大於已婚者,並容易受「商品誘因」影響,如減塑產品是否好看、方便以及時尚等。在年齡方面,中年人在減塑的「正向行動」與「永續覺察」皆顯著大於年輕人。相對而言,年輕人在減塑行動上將面臨更多的「負向挑戰」以及「疫情衝擊」以及「商品的誘因」。
        本研究同時發現,「減塑行動」的概念與實踐出現矛盾,即一旦進入減塑執行時,基於要額外攜帶環保用具覺得「不方便」,或者是「習慣」尚未成形,民眾可能因此作罷。

以減塑為實現大學社會責任重要工作, 帶動社區民眾認識減塑重要性

15.3.2課程

        本校在土地永續利用與保育方面,提供豐富課程供學生修習,其中理學院提供「永續生活規劃設計理論與實務」、「環境解說」、「環境倫理學」、「島嶼環境與發展」等課程。生命科學專業學院提供「生態學」、「地景生態學」等課程。文學院提供「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研討」、「環境管理與區域規劃實務」、「永續觀光管理」、「遊憩資源管理與環境教育」等課程。科技與工程學院提供「建築節能設計」、「再生能源與節能技術」等課程。通識教育中心提供「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公民環境素養」等課程。上述課程於2021年的修習人數為1,819人。
        其中「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課程,乃以個人自然經驗為起點,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藉由校園探索、校園環境議題討論,進而關懷全球環境議題。其中並利用本校的人工溼地作為戶外觀察場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綠色生活。最後,藉由課程舉辦的「師大校園議題討論公聽會」,學生將學習了解不同角色的定位與立場、轉換角度思考、使意念明朗化,進而實際表達與辯論,呈現價值立場與觀點,藉由不同立場的討論,共同經歷價值澄清過程,進而獲致基本共識。

15.3.3治理

        在管理面向上,長期推動校園棲地營造、護育生物多樣性,又透過綠色採購與減塑運動實現友善利用土地資源。其中,本校校務發展計畫以建立綠色大學為目標,對土地永續利用措施包括:(1)實踐綠色採購,優先使用節能、省水、碳足跡低等有益環境資源永續之產品,採購比例已逾9成以上;(2)餐廳之食材供應在契約中即要求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所推動溯源制度之農產品,如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含轉型期)、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或具農(畜、水) 產品生產追溯條碼標示之溯源農產品,並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令師生能在校園飲食消費中落實永續理念。(3)於公館校區建立永續校園示範區除栽種多樣水生植物之生態池及人工溼地,設置生態步道及解說牌,並提供教育解說服務。此外亦種植蝴蝶蜜源植物、設置植物解說牌,除能營造校園蝴蝶多樣性、推廣生態教育外,也有恢復昆蟲棲地之功能。林口校區除同樣建設人工溼地外,也以種植當地原生、適生樹種為植樹依據。
        其次,本校由校長簽署環境安全衛生政策宣言,宣誓持續改善環境安全衛生與防災觀念,落實污染防治。具體行動包括:(1)設立環境保護暨安全衛生委員會與校園災害防救委員會;(2)建立本校毒性化學物質運作標準作業流程,管制不同類型廢棄物,明定廢棄物交付最終處理前之儲存方法,並最終送交專業資源回收廠處理;(3)長期實施教育訓練計畫,內容包含危害性化學品介紹、管理法規以及緊急應變措施。其中,化學系實驗產生之廢液皆依照毒性化學物質運作標準作業流程、實驗室廢液清運暫存標準作業程序與環保署廢棄物清理法進行處理、定期清運。並制定自動檢查計劃,提供相關實驗室檢查有機溶劑,防止廢水污染情形發生。其次,本校自2017年起成立師大減塑促進中心,結合鄰近大專院校、國高中、非政府組織與民間企業合力推動減塑,近年成果包括:(1)減塑議題融入或建立專業課程;(2)辦理清除塑膠垃圾行動;(3)辦理無塑生活用品手作課程,(3)以桌遊、集點、夏令營、講座、市集、參訪、創意比賽等多元活動推廣減塑議題。

新建宿舍種植多樣本土樹種

15.3.4參與

        在社會參與及服務面向上,本校也根據教育與學術專業,長期與政府、學校、民間組織合作發展課程,對臺灣生態教育貢獻良多,包括長期協助教育部輔導全台十餘所國中小發展結合社區特色之永續發展課程,以及發展永續發展主題之桌上遊戲,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如何面對生物保育與經濟發展的兩難議題。
        同時,本校減塑促進中心也將上一年度「我行我不塑」全國徵件比賽桌遊項目第一名作品,繼續研發開展成實際媒材,期望透過桌遊的新興推廣模式,傳達永續消費的價值與重要。此款「環寶」桌遊設計的核心概念,強調如何兼顧環境的議題進行經濟發展,以玩家就是領導者的角色,要做出明智的決策,來維持保有國家安全又具有經濟發展力,在有限回合中,考量最珍貴的土壤、水、空氣等三種自然資源之消長難題。經過遊戲引發體驗者反思:經濟發展與永續環保的價值與意義?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沒做好環境保育和汙染管制,國家的未來演變可能更令人堪憂。
        為能發揮這套桌遊的推廣效能,減塑中心也積極舉辦教師研習,不僅介紹桌遊設計的義意與及開發原由、系統性的說明桌遊媒材與教學的關聯,更以高挑戰性的規劃老師們實際體驗「環寶」桌遊,期能幫助研習教師都能有投入桌遊情境的臨場感,以利於激發構思活用這款桌遊的教學設計。研發團隊於體驗後進一步分享運用本桌遊針對國小、中階段設計的教學示例,獲得研習教師們極大肯定,提升教師們後續參與推廣的動機。
        除了教師端,減塑中心也將桌遊推廣至學生端,例如2022年即與新北市福和國中合作,於該校「國際教育暑期營隊」協助進行SDGs推廣課程,除推廣該款桌遊,也結合手作課程,把環保概念植入生活,讓學生對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有深刻認識。
        至於在永續利用土地方面的努力,由於本校主要校區位於首都都會區,發展飽和,因此多與校外團體合作,近年來除針對南投鄒族、新北市泰雅族、台東達悟之生活環境治理與建立環境韌性,進行研究。亦針對新竹縣溪流農村如何透過盤點生態系統服務與規劃,實現永續發展。也投入探究台灣中部濁水溪流域地下水資源之利用情形與環境影響,並要了解居民對環境災害之覺知。
        在提供農業或旅遊業永續管理資源部分,本校近年除針對全國農業區,提供氣候變遷下如何調適水資源利用、維持糧食安全之建議,也探討太陽能發電設施對石虎食物可能帶來之影響,並針對合適於宜蘭縣近海島嶼熱泉生態系統的永續觀光政策,進行研究並對該地觀光產業提出建議。

師大減塑促進中心
與在地學校合作推廣減塑桌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