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 14

14.1目標精神與高等教育責任

14.1.1目標精神

        根據聯合國資料指出,由於人類的活動,全球大約有20%的珊瑚礁已被摧毀、無法恢復,24%的珊瑚礁將在短期內面臨滅絕的威脅,26%的珊瑚礁長期面消失的危機。海洋佔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據估計至少有95%的生物生活在海洋,包含約20萬種已確定的物種,且仍有許多尚未被發現。海洋的溫度、化學成分、洋流和生物,驅動著全人類居住的地球系統。我們的雨、飲用水、天氣、氣候、海岸線、食物,甚至呼吸的空氣,最終都是透過海洋所提供和調節,顯現出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縱觀歷史,海洋一直是貿易和運輸的重要管道,對全球資源維護管理是建設永續發展未來的重點。但是,由於當前海洋污染、酸化、棲地破壞和過度捕撈等問題,正對海洋生態系統功能與生物多樣性產生不利的影響。人類為了改善生活條件而開發海洋資源,但永續發展是滿足當前需求而不損害下一代需求的開發,因此極需設立更多的海洋保護區、進行有效管理,並制訂相關法規,落實減少過度捕撈、海洋污染和海洋酸化等問題。

14.1.2高等教育責任

        高等教育對於水下生命項目承載著重要使命,對海洋保育而言,從課程設計、行動方案及研究發展等,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學對於此目標,回歸到最基本便是校內的污水處理,因為水下生命,其中重要的影響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污水,因此污水與廢棄物處理會是校內關鍵的區塊,進而針對水資源、河川、海洋、漁業、生物多樣性及減塑等議題進行相關政策、研究、倡議並推及至行動實踐。

14.2本校對此目標觀點與看法

        本校設置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地球科學系(所)、地理系(所)、生命科學系(所)及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具備整合實力的海洋相關人才。在研究方面,關注水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大氣與海洋的交互作用,以及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系的重要影響。在課程方面,透過海洋環境科技專業課程及水資源與永續消費等相關課程,融入與倡導SDG14水下生命之目標。在治理方面,積極推動綠色採購及道德性食品採購,並推動校園減塑行動,倡導循環永續的校園生活,進而減少海洋污染。在參與方面,提供水源保護區、海岸漁村社區與學校的教育推廣課程,增進大眾對水資源及漁業資源管理的理解與支持,並協助在地社區推動生態旅遊,朝向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三面向均衡發展的永續生活。

地科系林佩瑩助理敎授參與跨國研究團隊 刷新臺灣海洋測深破萬記錄

14.3目標在本校的實踐

14.3.1研究

        綜觀THE Impact Rankings相關資料彙整以下研究,包含Nitrogen Cycle: 21st-cen-tury rise in anthropogenic nitrogen deposi-tion on a remote coral reef、Coral reefresilience in Taiwan: Lessons from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coralreefs of Kenting National Park (Taiwan)AIS meets IoT: A network security mecha-nism of sustainable marine resource based on edge computing等,針對珊瑚礁、氣候 變遷海洋資源、海洋資源網絡機制等相關研究。師大主要研究大致上回應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十年(2021-2030)計畫,希望回復海洋健康並透過全球海洋利害關係者形成主要架構,此架構將確保海洋科學能夠為各國創造更好的條件,進而實踐海洋永續發展。而在此計畫中,有十大挑戰,本校研究主要回應挑戰2: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了解多種壓力因素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並訂定解決方案,在不斷變化的環境、社會和氣候條件下監測、保護、管理和恢復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挑戰5:揭開海洋的氣候變遷解決方案的面貌-加強對海洋-氣候關係的理解,產生知識和解決方案,以減輕、適應和建立對所有地域和所有規模的氣候變化影響的復原力,並改善服務,包括對海洋、氣候和天氣的預測。
        此外,本校承接科技部、教育部及科技公司之委託及補助,環教所張子超教授執行「臺師大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以提升水源保護區的水資源永續素養為主題,促進新北市石碇區水源地上游之水資源保育與生態旅遊;而同時任教環教所方偉達所長,亞洲第一位獲得國際最大濕地組織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頒贈領袖服務獎(2011 & 2017 President’s Service Award)的國際學者,也是亞洲唯一濕地專業科學家(PWS)授證(證號 No.3088)。執行水生生態系統之相關服務治理等相關場域與議題之研究。

本校與石碇居民共組 「水源保護區SDGs教育」計畫團隊

14.3.2課程

        本校主要開設相關課程類型包含專業科學人才、教育人才,以及跨專業推廣學生學習式。包含有保育生物學導、流體力學、海洋生物概論、海洋科學的藝術等。本校有專門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看見師大對於海洋環境科技人才培育投入。而在生科系,開設11門水生生態系統相關課程,環境教育研究所也開設3門關於濕地生態系統相關課程。
        本校亦透過永續消費及減塑相關課程,融入與倡導SDG14水下生命之目標,例如人類發展學系「家庭資源與管理」課程從家庭生活的觀點出發,探討各種資源的管理與消費決策,以及如何從家庭消費呼應永續發展精神,並實踐永續性的消費行動。「消費者行為與教育」則從消費者的行為特性與影響消費者的行為因素為出發,透過實地小型消費者研究與設計消費者教育方案,提升消費者的反省覺察與行動智慧,培養具有世界觀的消費公民。

14.3.3治理

        本校積極推動綠色採購,優先採購具環保標章產品、節能標章、省水標章、綠建材標章及碳足跡減量標籤等綠色產品,並且定期進行綠色採購成果之填報,自108至110年綠色採購指定採購項目達成度之評核結果均為優等,分別為99.04%、98.53%及99.92%。
        在食品採購方面,應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所推動溯源制度之農產品,其中包含具農(畜、水)產品生產追溯條碼標示之產品,並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其作法確保水產品在捕撈、養殖、用藥、運輸及加工方面都能有效管理,避免造成環境負擔。
        此外,本校除依循政府推動減塑政策外並設立「永續發展委員會」與「永續發展中心」,統籌學校各項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推廣與探究。例如推動「臺師大校園減塑規約」,針對塑膠及一次性用品實施禁止或減少使用政策,供各單位辦理會議及辦公室減塑生活時依循,同時也訂定執行「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及包裝飲用水辦理事項」,每月紀錄及申報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情形,以進行成效追蹤與評量,確實實踐循環永續的校園生活,進而減少海洋污染。

14.3.4參與

        海洋中絕大部分的污染物源自於人類的陸地活動,經由溝渠、河川等水系注入海洋,造成海洋環境的污染,加上常期以來毫無節制的漁業經濟活動,也使得海洋生物資源日益匱乏,如何緩解這些困境對海洋的存續至關重要。本校透過企業、社區及學校所辦理的教育推廣活動,一同攜手為水環境之保育及永續利用而努力。自2021年起與「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合作辦理「魩仔魚的心聲」座,從漁業資源現況與漁法引導出過度捕撈與資源管理議題,並鼓勵大眾透過行動實踐永續的海鮮選擇。「國民中小學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輔導專案計畫」則藉由輔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將地區的生活、生產與生態結合課程應用,其中四所學校結合在地海洋資源議題,了解漁業的變遷與因果,省思海洋與社區的互動關係,為在地的永續發展提供知識、創新和解決方案。
        本校以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推動減塑倡議,設立全國獨有之「減塑與永續消費促進中心」倡導行動實踐,透過理念傳達、教育講座及推廣活動,並整合社區與企業資源創建夥伴關係,推廣減塑、永續消費相關資訊與行動。目前成立之減塑社群已累計至14個,其成員共有183位,包括教師、企業團隊、社區及學生社群等,共同推廣生活減塑、海洋資源永續利用,以及積極保育海洋之核心議題,顯示出本校對於此目標除教學與研究之外,也相當重視行動層面。

師大減塑促進中心協辦當地國中SDGs營隊
永續發展中心推出「就愛RE杯杯」 推廣環保循環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