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於4月23日在綜合大樓202演講廳舉行居住正義論壇,以「高房價時代的生存指南:青年世代的安居攻略」為題,邀請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資深專題記者謝硯宇、新興社會住宅代表謝采雯擔任與談人,共同談論青年面臨的居住挑戰與可能的解方。
臺師大暖日永續節是在4月至5月舉辦的永續系列活動,內容涵蓋論壇、講座、策展、市集等。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流轉」為主題,期盼永續影響力如水波般擴散、生生不息。居住正義論壇作為暖日永續節第二場論壇,由臺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陳宏駿主持,帶領現場聽眾從居住出發,反思永續的本質與公民的角色。青年世代乃至下一代皆面臨日益嚴峻的居住困境,本論壇期望引導青年思考如何實現居住正義,邁向永續社會。
「地球只有一個,我們只有這個空間可居,如何永續經營而不壓縮下一代的生存與發展,是永續最核心的議題,而居住正是其中與公民最密切相關的一環。」陳宏駿副理事長表示,自己曾積極參與校內宿舍議題,創立換宿平台,深刻體會居住議題與青年生活的緊密連結。他也觀察到,與兩年前相比,現在有更多學生意識到居住正義的重要性。
彭揚凱秘書長指出,居住困境是全球青年世代共同面對的挑戰。相比上一代,年輕人不僅更難買房,租屋的穩定性也逐漸降低。他強調,臺灣長期以來將住宅視為「資產」與「不動產」,忽略了住宅作為「生活容器」與「人際場域」的本質,造成結構性問題。「這不是靠個人努力就能解決的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住宅的意義與居住的品質。」
資深記者謝硯宇分享自己北漂十年的租屋經驗,認為要找到理想住所,除了價格與便利性,「天菜房」更重要的是空間感與鄰里關係。「最棒的房子不是最貴,而是有好鄰居、合理租金,甚至有電梯。」他語帶幽默地補充:「我們這一代可能早已對買房不抱期待,只想著今天晚餐吃什麼。」
「我們嘗試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來想像居住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叫做『合作住宅』。」彭揚凱秘書長介紹OURs推動的「員和合作共居計畫」,透過公開徵選,邀請有共同理念者共同生活,在住宅中實踐民主治理。「每月召開一次住戶大會,由住戶自行決定公共事務,OURs完全不介入治理。」他表示,這是一種「共居即公民實踐」的居住新想像。
謝采雯作為新興社會住宅代表,則以自身搬入社會住宅的經驗,講述社區裡的濃厚人情。她回憶,入住初期即感受到鄰居的熱情,平時彼此照應,與鄰居的情誼甚至超越親人,甚至警察要通知鄰居狀況也留她的聯絡方式。談及一位已故的鄰居伯伯,她感性落淚,「我們的關係比親人還親。」
「房子不應只是遮風避雨的空間,它也可以是打造社群、創造連結的一個起點。」彭揚凱秘書長也強調,買房已不再是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應該開創新的居住模式,不是每天關在自己套房,而是有人互動,有人一起吃飯、一起生活的空間。
最後,陳宏駿副理事長呼籲,青年應成為改變的起點。「很多議題真正被看見、被解決,都是青年參與後才開始轉動。」他強調,學生雖年輕,卻已是具有行動力與判斷力的公民,不該只是被動地接受制度,也應主動參與空間的經營與社會議題的對話。「臺灣過去向國外學習居住模式,往往只學了表象,卻忽略背後的制度與文化。青年世代對永續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唯有積極參與,才能推動真正的轉變。」 (撰稿:校園記者社教115李翌甄/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