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臺灣師範大學如何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為核心驅動力! 3 月 17, 2025 In : SDG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園建築之美——藍天、綠樹與紅磚交織的風景 (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學生提供) 面對2025年的新國際格局與挑戰,政府、學術界和企業界都在關注如何推動永續發展,這已成為全球焦點。早在1970年代,隨著工業發展影響環境,部分先進國家已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到了1990年代,這一理念進一步發展為更完整的永續發展框架,並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台灣學術界也十分關注此議題,1993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立了全台首個環境教育獨立研究所,即現今的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長年致力於推動永續發展。此次,TVBS 網路訪談節目「T 閱讀」特別邀請該研究所的張子超教授進行專訪,分享發展與實踐經驗。 張子超指出,師大的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成立之初,即順應全球環境保護的浪潮,當時的前身為環境教育研究所。1970年「地球日」的設立,象徵著全球環保意識的興起,並促使各國開始推動環境教育發展。台灣也在這股國際趨勢影響下,成立了環境教育研究所,期望透過學術研究與教育提升民眾的環保素養。當時環保議題受到高度關注,該研究所的招生競爭非常激烈,顯示社會對環境教育的重視。在環境教育研究所成立之際,全球對環境問題的討論已逐步轉向更全面的「永續發展」。張子超解釋:「永續一樣談環保,只是擴大關切更多的議題,從社會公平正義到經濟產業發展。所以永續不是不做環保,而是範圍擴大了。」自198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逐漸意識到,不僅先進國家面臨環境污染問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困境與貧富差距同樣亟需解決。為此,聯合國提出「均衡發展」的概念,強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行,這一理念最終演變為「永續發展」的核心思想。隨著這一觀念的演變,師大的環境教育研究所也與時俱進,逐步將永續發展納入研究與教學範疇,以回應全球對環境、經濟與社會議題的綜合關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園風光(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領系學生提供) 張子超表示,目前研究所的課程涵蓋環境教育、永續管理及相關治理議題,包括生態保育、生態旅遊、社會公平、企業社會責任與氣候變遷調適等。他強調,永續發展並非取代環境教育,而是將討論範圍擴展至社會與經濟層面。例如,學生除了學習環境教育,還會接觸企業碳盤查、碳循環管理及2050年淨零排放等議題,促進永續管理與產業發展的結合。研究所課程設計靈活,會依學生興趣與時代趨勢調整內容,培養學生環境與永續素養,同時發展專業能力,進入綠領產業、NGO或企業永續管理部門,為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貢獻專業知識與行動力。 談到所上開設的實習課程,張子超表示,過去實習是必修課,學生需選擇企業、NGO或學校等機構進行實習,並提交成果報告與舉辦工作坊分享經驗。雖然後來實習改為選修,但核心理念未變,學生仍被鼓勵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與興趣,深入不同領域累積實務經驗。張子超強調,環境與永續議題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必須透過親身參與,理解學術知識與實務需求的連結,從而提升研究品質並擴大社會影響力。 除了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外,師大在永續發展領域也積極推動多項計畫。張子超指出,師大參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如銀髮族健康促進計畫,透過心理輔導、運動與文化活動,為周邊社區的長者提供支持,並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關於健康福祉、永續城市與負責任消費等議題。此外,師大也積極投入綠能科技研究,探索半導體產業與節能科技的結合,強調永續發展不僅涉及環境保護,也關乎科技創新與社會責任。「師大跟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談永續發展。」張子超補充道。與其他學校相比,師大的獨特之處在於透過課程設計與研究計畫,將永續發展的觀念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圖/張子超教授提供) 張子超提到,師大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與永續相關的競賽,並提供相應的支持。他認為,現今的學生既有創意又積極主動,尤其是在永續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背景下,學生們經常自行組隊參賽,並且屢屢獲得佳績。師大會透過課程和公告將各種競賽資訊傳達給學生,並在課堂上鼓勵他們參加。張子超強調,儘管指導教授通常較為被動,但學生在參賽過程中都展現出高度的主動性和自發性。他相信,透過這些競賽經歷,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永續議題的理解,也能為未來的社會貢獻出更多的智慧與力量。[資料來源:TVBS新聞網]
永續議題工作坊登場 聚焦大專校院溫室氣體盤查 共探校園碳管理策略 4 月 23, 2025 In : SDG13, SDG17, SDG7 因應環境部新規將高用電量大專校院納入溫室氣體盤查對象,臺灣永續治理大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