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1 當選代表 Elected representation
16.2.3 與當地利益相關者互動的相關規章 Identify and engage with local stakeholders
16.2.4 供利益相關團體參與的組織單位 Participatory bodies for stakeholder engagement
16.2.5 關於腐敗和賄賂的規範 University principles on corruption and bribery
16.2.6 學術自由政策 Academic freedom policy
16.2.7 發布財務數據 Publish financial data
16.3.1 向政府提供專家建議 Provide expert advice to government
16.3.2 提供進修課程給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 Policy- and lawmakers outreach and education
16.3.3 參與政府研究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research
16.2.1 當選代表
本校治理依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務會議代表產生辦法」,定期依程序舉辦選舉活動,推派教師、學生、職員、研究人員等代表人治理校務,其中教師代表以按現有教師人數十分之一計算78位,學生代表人數按全體校務會議代表總人數十分之一計算有13位,職員4位。本校校務會議代表名單及各委員會名單均公開學校官網(校務會議紀錄)。
16.2.3 與當地利益相關者互動的相關規章
本校為確保本校執行研發成果運用符合公平效益原則,防止不當利益輸送,並建立本校利益衝突迴避及資訊揭露之規範,依據行政院「政府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經濟部科學技術研究發展成果歸屬及運用辦法及教育部「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之規定,訂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發成果運用利益衝突迴避及資訊揭露管理要點」。並於有經檢舉之利益衝突案件時,研究發展處得簽請校長依個案成立「利益衝突與迴避調查小組」,以審議利益衝突與迴避案件。
16.2.4 供利益相關團體參與的組織單位
本校為確保本校執行研發成果運用符合公平效益原則,其中於有經檢舉之利益衝突案件時,研究發展處得簽請校長依個案成立「利益衝突與迴避調查小組」,以審議利益衝突與迴避案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發成果運用利益衝突迴避及資訊揭露管理要點)。
本校於3月主辦了高等教育國際化論壇,論壇的第二場討論圍繞著「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際學術交流」主題展開。該場論壇由臺灣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的國際長葉穎蓉擔任主持人,並邀請了三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嘉賓演講者,分享他們對教育領域的獨到見解。其中,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的主任Josef Goldberger向參與者介紹了「人才循環」的概念,並強調了各國在推動國際化時應該關注「長期利益」,以確保國際化所帶來的優勢能夠持久且全面地提高我們的整體教育利益。本校於推動永續發展和國際交流方面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並提倡臺英產官學界合作(歐洲高等教育論壇)。


16.2.5 關於腐敗和賄賂的規範
本校教師職員聘用、考核、獎懲相關法規明訂委員會委員於議案有利害關係者,應予迴避(內控內稽執行情形)。規定採購人員、評選委員注意利益迴避(政府採購全生命週期風險管理重點及具體作法)。本校訂立內部稽核規定辦法,檢查校園內部的財務執行情形,每年稽核計畫及報告皆公開在學校網頁。
16.2.6 學術自由政策
本校組織規程第四條明訂本校在尊重學術自由之原則下,從事教學、研究及推廣服務等工作。本校「教師專業倫理守則」中,明白敘述本校基於學術自由、大學自治與專業自主原則,教師應以追求卓越之精神,從事學術研究,秉持教育、關懷與正義精神從事教學與輔導。
參考資料:
16.2.7 發布財務數據
本校設有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發布包括財務規劃報告、財務資訊分析、校務基金績效、資金變化及支出用途等,公開財務資訊表示本校財務流向清楚和其健全的財務狀況(校務公開資訊)。
參考資料:
16.3.1 向政府提供專家建議
1. 偏鄉教育
本校與臺東縣政府於111年2月23日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臺東縣政府委請臺師大「打造縣級虛擬學校學習系統,培育在地學教育專業人才」,並由臺東縣政府教育處處長林政宏、臺師大副校長宋曜廷及計畫主持人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陳佩英,代表雙方簽約。
本校教創中心陳佩英主任長期以來與臺東縣政府教育處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共同建置縣級跨校混成教學模組與教學基地,導入混成素養導向教學與課程設計及評量、教練教學引導技術、社會情緒學習技巧之增能,培育在地學校課程與教學專業人才;並建置虛擬學校網站MEEMO平台,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雙語、數位資訊入入等國家教育政策,重新組織與建構學生學習進程。並落實臺師大大學社會責任和提升研究與實踐能量,未來雙方持續合作、共同創造在後疫情時代的在地教育政策實踐、混成學習模式、教育人才培育、知識創新、國際合作等新的發展可能,打造更優質、更符合在地教育需求與文化回應的教育環境。


2. 食農教育
本校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2022年9月30日辦理「110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成果發表會」,其中新北市吉慶國小為例,以「用健康打造一所活力小學」校本課程,實施食農教育健康飲食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飲食與健康之間的緊密關聯。進一步透過健康玩樂戶外活動與遊學,提供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並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積極發展多元的運動社團,讓學生參與運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運動技能。同時,融入健康環境教育,讓學生瞭解環境與健康的互動關係。


3. 雙語政策
本校為落實2030年國家雙語政策,教育領域啟動雙語活化,提升國人英語溝通能力。本校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特別在師培課程規劃上,將雙語化導入生活科技教學實習等課程中。為提升生活科技師資生的雙語教學能力,本校科技系透過產學合作模式引進臺灣知識庫YNSO外語學習培訓系統。而YNSO是臺灣知識庫整合本身多年海外留遊學輔導經驗、臺師大英語系、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等產學合作成果,具有適性化、高效率、高效能的培訓系統

16.3.2 提供進修活動給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
本校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東亞研究所、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110學年度提供52門相關課程。
參考資料:
16.3.3 參與政府研究
本校長久以來與政府有研究計畫上的合作,提供學術和技術上的研究發展合作,政府單位如教育部國家教育署、臺北市政府體育署、外交部、文化部等。本校與政府單位2022年合作,協助政策制定或執行,共有607個公部門研究合作案,研究計畫經費總計達30億9千多萬新臺幣,詳見111年國科會以外政府各單位計畫統計。
16.3.4 有討論議題的中立平台
本校在公開社群平台,多種新媒體管道,提供校友、學生、考生及訪客交流訊息提供行政、學生、一般大眾的自由交流、討論的網路平台,供公開訊息、提問、解釋等交流活動。本校官方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已有131,375人追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觸及人數多達百萬。學校官方Instagram已有16,492位追蹤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NT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