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跨域探索精神 自主學習專題探究發表

展現跨域探索精神 自主學習專題探究發表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於12月21日在文薈廳舉辦「自主學習專題探究發表暨經驗分享會」,由4組學生團隊分享自主學習心得,並向師生介紹女性主義、SDGs、蔬食三種議題,展現多元學習模式與跨域探索精神。

        通識教育中心鄭怡庭主任表示,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通識中心自109學年開啟「自主學習」通識課程,學生須組成2人以上團隊,自行規劃32小時自主學習課程,並以「跨域」及「議題導向」或結合環境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主題。他說,透過彈性與開放學習氛圍,看見學生結合「學習」與「自主」的成效,在這過程中也提升團隊合作及溝通能力。

        鄭主任也說,本中心鼓勵所有對自我探索或創新學習有興趣的在校生組團提出符合個人需要的自主學習計畫,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即使未來面對任何問題都可迎刃而解,落實大學教育中重要的自我探索與學習目標。

        第一組由東亞系學生蘇穎欣與方思涵分享,他們以「東亞社會變遷下女性生活地位與女性主義研究」為學期主題。蘇穎欣首先介紹研究動機,她表示自己來自香港,深感於東亞女性權益備受壓抑、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所以一直將東亞女性的家庭地位當成研究目標,剛好系上開相關課程的教授退休,於是自己擬定學習計畫、內容,開了這堂課。

        方思涵則說明研究內容,她說:「系上的教授認為,不管是東北亞的古典儒學、東南亞的伊斯蘭文化,都是以保護女性為出發點,但最後社會卻寄予男性更高期望,在統治下扭曲了文化原本應該有的樣貌。」她以性別刻板印象開頭,談論到究竟清涼的穿著是物化女性?還是身體自主權的表現?告訴聽眾換位思考能帶來許多不同的解答。

        他們也分享自主學習課程中得到的收穫,他們表示,除了蒐集與過濾資料、組織及表達能力的提升,還有團隊合作及批判思考,得到許多課本外的重要知識與經驗。

        第二組由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的梁維銘,以系上既有的機械手臂教材為基礎,結合自身的科技教學專業、數位學習課程及師資培育相關知識,於2021年將機械手臂教材發展為國小中年級學生的運算思維課程,並成功於新北市林口區新林國小進行試教。本課程開發計畫也變成了本校於109學年度自主學習新制推出後第一例成功申請的案例。

        另徐翊堯同學表示,一開始機械手臂的教育意義是透過了解外部知識以達到的科技教育意義。然而,若把機械手臂視為一個工具,它其實可以協助我們完成更多的教學目的。 在這次的課程中,嘗試將機械手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校的學科知識,帶領他們認識運算思維。在這樣的情境下,自主學習把對他來說有興趣的事物變成他想學習的內容。

        第三組團隊由教育系與英語系共5位學生組成,他們計畫「SDGs專題教育團隊 2022全國高中生SDGs領導實踐培訓營」,由教育系學生傅奕榮代表分享經驗。

        傅奕榮說:「讀師大、尤其是教育系,最常被詢問以後是否要當老師,但我不想當老師,教育系還能做很多事情。」他熱愛教育,於是將教育與永續發展結合,透過營隊帶高中生們認識「永續」,以及如何從事學生的永續行動。

        最後一組團隊則以「蔬菜與永續議題反思」為主題,他們從蔬食與運動表現、環境、健康、動物權、責任消費等多元面向探討。地理系學生楊婷雅表示,因為學校沒有相關課程,加上組員一致認為氣候變遷與動物議題相當重要,因此決定用各種方向介紹蔬食,讓蔬食觀念能進入大眾視野、進而被推廣,她也說,組員們透過團隊溝通、彼此聆聽,除了讓研究內容更完善,也激盪多彩的邏輯火花。

 

通識教育中心鄭怡庭主任表示,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落實大學教育中重要的自我探索與學習目標。
東亞系學生蘇穎欣表示,深感於東亞女性權益備受壓抑、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所以一直將東亞女性的家庭地位當成研究目標。
東亞系學生方思涵以性別刻板印象開頭,告訴聽眾換位思考能帶來許多不同的解答。
教育系學生傅奕榮分享,他們計畫「SDGs專題教育團隊 2022全國高中生SDGs領導實踐培訓營」的歷程與心得。
最後一組團隊則以「蔬菜與永續議題反思」為主題,他們從蔬食與運動表現、環境、健康、動物權、責任消費等多元面向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於12月21日在文薈廳舉辦「自主學習專題探究發表暨經驗分享會」,展現多元學習模式與跨域探索精神。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