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成為產業經濟的推手-雲林樟湖國中小

學校成為產業經濟的推手-雲林樟湖國中小

【資料來源:永續發展中心】

童話森林校園-雲林樟湖生態國中小

春季尾聲,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雲林古坑的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開啟一場以「林下經濟」為主題的走動式工作坊,由張子超教授所執行的「國中小學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輔導專案計畫」,此次共有多達22校近50位的教職員參與,共同觀摩學校本位課程結合社區產業發展的創新學習模式。該校學區涵蓋古坑山區的幾個社區,竹林、果園、咖啡、茶園和檳榔為區內主要的經濟作物,周遭環境僅存少數原始林,每年紫斑蝶過境、螢火蟲、化石地質、老樹、溪流等豐富自然生態也同樣成為樟湖規劃特色課程的元素,透過走動式工作坊,深入了解學校為社區的永續發展產出哪些課程模式與運作經驗,提供給其他偏鄉學校在實施鄉土教育、促進地方創生及深化地方認同感的參考。

坐落於山谷,為茶園所圍繞的樟湖國中小學

走動式工作坊(Walking Workshop)-強調參與以及分享的知識行動方法

走動式工作坊是一種強調參與以及分享的知識行動方法。以往在訪談、口述歷史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部分的資料或記憶上的疏漏,若採取走動式工作坊的模式,跟隨關鍵人物(如:耆老)進入傳統領域中進行解說,藉由環境、情境的觸發,讓紀錄者及記錄對象的關係更趨於平等,藉由親身實作及體驗,更能完整的呈現研究對象及研究場域的真實樣貌。

樟湖生態國中小於109年轉型為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陳清圳校長帶領其教師團隊,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SD)為核心概念,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引入教學模組中,結合社區的公私部門、小農與返鄉青年,將校本課程轉化為極具在地特色的地方本位課程,以「創意、創新、創業、創生」作為教學策略,如滾雪球的方式將永續發展的行動從學生擴大至社區、甚至整個雲林縣。陳校長更強調模式建立非常重要,以避免師資流失後造成斷層。樟湖國中小學可謂是「地方產業經濟與學校偕同永續發展」的成功模式代表,此次藉由走動式工作坊的交流互動,所有參與的教育工作者看到樟湖的教育理念:以科學探究精神為基礎,踏查山林實驗教育。所有的課程讓學生自主學習、觀察記錄自然環境,建構林相知識體系,串聯環境、經濟與社會面向,找出地方創生利基,並發展出社區林下經濟新產業的可能。

參與樟湖國中小學走動式工作坊,體驗樟湖地區茶產業的各校師長。

社區、學校共同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Smith, G. A.(2002)指出讓學生能夠將他們所學的知識與他們自己的生活、社區和地區聯繫起來的五種不同環境的主題模式,包括文化學習、自然學習、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實習和創業機會、引入社區流程等。在樟湖所規劃的學校本位課程,就結合了自然學習、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實習和創業機會、引入社區流程等四種,以「林下經濟」專題為例,為解決附近茶園使用農藥的問題而考察大菁植物,逐步建構出大菁完整的知識體系及藍染新創產業的運用,學生在各項戶外活動中都有機會參與社區活動,這些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和價值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成為社區的成員並產生更多的互動與關注。更重要的是,這些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進行有助於他人福祉的事情,讓孩子們有機會夠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回饋他人,學校讓學生透過執行重要的科研任務、分享他們對當地問題的觀察,經過討論後提出策略方式將學生引入社區,而這些經歷將會鞏固孩子與他們成長的地方之間的關係。

樟湖國中小學於走動式工作坊中展現的藍染體驗活動。

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

洪如玉(2007)也引用Smith在2007年的專文裡指出與地方本位教育有關的教學取向還包括:文化新聞寫作(cultural journalism)、探險學習(expedition learning)、脈絡教學(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以及方案本位學習(或「專題本位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等,也完全符合樟湖生態國中小課程實務上的運用。Smith的觀點,他認為地方本位教育是可以促進學生的批判分析與行動力,促使人們追求公平、正義與永續性,在陳校長會後的分享及成果中也表示該校學生已經逐漸具備這些能力和特質。

「林下經濟VS地方創生」-學校與社區共好,邁向永續之路

樟湖國中小將SDGs引入教學模組, 達成「學校與社區共好,邁向永續之路」的目標,讓學生從周遭的真實情境關注家鄉的生活、生計和生態,兼顧環境、經濟及社會的共好與共榮。這次由樟湖國中小所辦理的「林下經濟VS地方創生」走動式工作坊,讓參與者實際走動於樟湖國中小及社區共同營造的「林下經濟」及「地方創生」情境中。

整合社區產業與環境議題的特色課程:走動式工作坊採取分組的方式讓在場的校長、主任和老師們實際參與樟湖國中小的各類特色課程,該校盤點校園和社區資源後,將咖啡、茶葉、竹、大菁等在地產業彙整為「林下經濟」,以實證科學精神為基礎,帶領學生探究和紀錄一切與在地相關的林相生態議題,由學生進行對自然的探索後自訂研究專題,以解決環境問題為目標自主學習、建構知識,教師從領域課程協助學生基礎學科的知能,由孩子們自行產出林下產業循環經濟的系統性思考。

架接學校與社區的溝通對話管道:走入鄰近社區進行林下經濟產業的體驗學習,在茶園、咖啡和大菁藍染的實作課中,輔導委員與各校教師團隊在現場與業者相互探討的情境彷若樟湖學生的戶外學習現場,產業發展與環境議題的討論就在彼此不斷對話的過程中逐步被澄清

參與此次走動式工作坊有關林下經濟議題討論。

走動式工作坊-提供彼此對話的平台與合作的機制

「林下經濟VS地方創生」走動式工作坊於結束前舉行綜合討論,由輔導委員提出建言,協助樟湖國中小的教師團隊校本課程的修正與精進;樟湖的校長也帶領該校的團隊解答各校在本計畫執行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並由計畫主持人及輔導委員共同輔導,再次建構學校結合社區永續發展的執行共識。

走動式工作坊促進偏鄉學校的教師們相互學習,瞭解不同學校在社區與地方公私部門的交流與校務運作模式,提供彼此對話的平台與合作的機制,讓參與的各校團隊思考校本課程與社區發展的可能性,以建立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

樟湖生態國中小強調以學生中心的學習取向,設計跨領域的課程觀點並重視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教育方法,再加上擁有豐富的人脈與社區產業的資源,未來學校可以將其實務運作的經驗提供給其他偏鄉學校的教師團隊作為校本課程規劃的參考,因應疫情各校增加了視訊聯繫的機會,未來本計畫的所有執行團隊可以多利用視訊會議,共同增進教師的專業知能及經驗交流。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