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師分享共備成果 國際教育從課堂扎根 6 月 23, 2025 In : SDG17, SDG4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協助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計畫,113學年度共舉辦527場次國際教育教師的共備活動,累計參與733人次,共備時數總計1185小時,教師們打破教學領域間的界線,齊力孕育具在地特色與全球視野的課程。教育部自2011年起推動「國際教育中程計畫」,最新一期是2022年至2026年,包括補助各縣市推動國際教育實施的學校,建置全國教師專業社群,設置國際教育推動中心如臺師大、政大,並發展教師增能計畫,研發國際理解教育、英語教學、跨文化教學訓練等。 「113學年度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國際教育教師共備社群計畫成果發表會」於114年5月26日舉行,現場齊聚來自全國各地的國際教育夥伴。國教署表示,本計畫於113學年度共舉辦527場次的教師共備活動,累計參與人數達733人次,共備時數總計1,185小時。教師們從彼此交流中汲取靈感,打破教學領域間的界線,孕育具在地特色與全球視野的課程。 例如在國小階段,教師以SDGs永續發展目標、環境議題、文化探索等為核心,設計出以探究實作為導向的學習活動;國中結合國際交流、議題探討與跨文化理解,以講授與產出型工作坊為主軸,激發學生的全球思維;高中階段則進一步強調全球視野與跨域整合,課程內容涵蓋永續、文化、多元社會等重要議題,充分展現國際教育的深度與實踐力。 以澎湖縣馬公國中為例,該校推動「從乞龜到世界的文化理解」國際教育校訂課程,並與美國RCM簽署姐妹校,也已完成114學年度國際教育課程計畫,根據教師社群共備能量,與美國、韓國及日本等學校進行線上即時交流,與韓國溫谷中學及日本房南中學校進行實體交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教育部國教署共同辦理113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國際教育教師共備 國際教育教師共備社群計畫案例解析討論 共備的旅程並非毫無挑戰,時間協調、跨領域協作不易等問題,都是教師們在推動社群過程中必須克服的現實。為解決這些難題,計畫團隊積極引進專家導入協作模式,藉由導入如同步與非同步混合共備、任務導向分工、建置標準流程與資源資料庫等策略,提升社群的持續運作力與自我成長能力。 發表會現場來自各校的教師們分享自身參與共備的心得與收穫,參與教師表示,工作坊內容緊湊且系統化,透過成果分享與社群交流,可深入理解共備精神與實踐挑戰,啟發大家以團隊合作與資源整合方式推動國際教育,實用且具啟發性。真實的回饋,讓人深刻感受到國際教育的力量與感動。 教育部國教署組長孫旻儀說明,超過500場次的跨域共備成果,展現台灣國際教育的深度與廣度,不僅是成果展示,更是一場國際教育教師共學、共備與共創的成長實踐,也期望透過成果發表會為各地方政府國際教育中心在推動教師社群提供實務經驗,透過制度化的支持與專業導引,國際教育不再是理想,而是在課堂中實踐理想的行動力。(資料來源:教育部 / 編輯: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