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大師心對話」廣播暨Podcast音頻節目為臺師大在邁向百週年之際,呈現歷年來自我超越的軌跡成果,以及數位轉型與時俱進的專業發展。從全人教育觀點,邀請9大學院與各行政單位師長,分享大學人才培育、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落實教學創新、推動跨域整合、提升高教公共性以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等相關議題,展現臺師大在教育界的貢獻以及建設臺灣社會的承諾。
同時,節目也邀請學生分享在師大的學習與改變、專訪校友回顧學校百年系譜,深化在地及全球網絡連結,展現臺師大服務師生、支援師生、成就師生的角色功能。
廣播頻道:教育廣播電臺全區調頻網
網路音頻:Apple Podcast數位音頻
播出列表(每週三定期更新):
Ep.25 以永續的思維營造多元友善校園/臺師大學生會為環境改善盡一份心力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5屆學生會會長 吳炳毅同學 / 第26屆學生會理事長 馮輝倫同學 / 學生會永續組組長 陳宏駿同學 / 學生權利部部長 王瑞辰同學
大學之道不只明明德,也在台大、台科大、臺師大三個校園間的腳踏車道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到永續觀念,更在生活中,用每一個腳步,踏出對永續環境的追求。
學生會做為自治代表權組織,也期許能以更高的視角去看公共事務。
在環境議題上,臺師大的永續發展相關課程比例高達26.55%,在國際大學永續評比系統STARS的標準計算中達到滿分。而關於開設與選擇真正具永續發展能力課程的環節,學生會也參與其中,理解永續課程的定義不是只有符合議題面向這麼簡單,而是在思考公共事務議題的時候有沒有永續的思維。
大學是能讓學生與社會接軌的環境,除了用心辦學,更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落實社會責任,讓學生不僅在學業、社團中有所成長,也具有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互助的精神,讓社會與大學的環境永續發展持續創新。臺師大有組織完善的永續發展中心與學生會永續發展部門,持續追蹤相關議題,讓永續的重要性能被師生看見,更被世界看見。學生會在校內追求學生權利與福利之際,也能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高舉認同的價值,積極發聲與信念實踐,為環境改善盡一份心力。
臺師大有組織完善的永續發展中心與學生會永續發展部門,持續追蹤相關議題,讓永續的重要性能被師生看見,更被世界看見。學生會在校內追求學生權利與福利之際,也能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高舉認同的價值,積極發聲與信念實踐,為環境改善盡一份心力。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吳炳毅、馮輝倫會長、學生權利部部長王瑞辰、以及永續組組長陳宏駿,一起分享參與學生會的起心動念,個人的學習轉變,如何代表學生與師長溝通,營造多元友善校園,積極推廣校園永續觀念,倡議「塑可而止」減塑行動、製作蔬食地圖等相關計畫與理念。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共事務中心 康敏平主任、鄧麗君秘書 /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李遠董事長 / 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台灣) 許芯瑋創辦人
想一想,在我們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是否都曾經被臺師大校友教過?
每一所學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氣質,有的氣宇軒昂、有的才高氣清;而臺師大校友也有一個共同的氣質,就是人文氣質,不只是重視自己的成就,重要的是會讓其他的人發光發熱。
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而人才培育則是一切建設與發展之基礎。臺師大培育無數的菁英人才、厚植豐富的人文底蘊,其發展脈絡與臺灣教育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畢業校友在全國各級學校師資、教育行政人才表現亮眼,其中國中校長占全國 34.7%、高中職校長占全國 44.4%、大專院校校長佔全國 12.6%,對臺灣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共事務中心康敏平主任(全國校友總會秘書長)、鄧麗君秘書,以及傑出校友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李遠董事長(作家小野),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台灣)創辦人許芯瑋,分享校友在各行各業的跨域影響力,近百年來在教育領域的辛勤耕耘,將臺灣的教育能量帶向全球,為教育建立新的世紀典範。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資訊專業學院 蔡今中院長
「教育,不外乎學到很多的人事物;教育的最大功能,是讓你認識自己。」
教育部國家講座終生榮譽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習資訊專業學院蔡今中院長26歲就拿下科學教育博士,在進入哈佛大學進修後從物理領域轉向科學教育,因為比起做實驗,他更喜歡研究如何幫助人學好科學這門學科。
在跨疫情的時代,無論是教學與學習均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如何建立一個跨領域合作的平台,幫助老師更了解學生如何學習,解決學生的學習難處與痛點,提供學生更寬廣與多樣的選擇。
20多年的學術之路,蔡院長得到多位貴人的肯定與協助,也期望自己能貢獻一己之力,培育更多人才,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探索未知、挑戰已知,與國際接軌。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蔡今中院長分享學院特色及「學習科學跨國頂尖研究中心」整合科學教育、智慧學習科技、智慧量測與教育大數據、教育神經科學四大主軸,結合全校能量,解決學習成就落差、提升師資培育品質、提振教育產業等教育議題。
Ep.22 讓學生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臺灣優華語計劃的發展與實踐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印永翔副校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洪嘉馡教授 / 國語教學中心 杜昭玫副主任
優華語是ㄧ種精神,合作的內容因爲地區、當地的文化而有所不同。
教育部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發展及華語學習的需求,從110年開始規劃,透過具有華語文教學量能的大學,跟歐美地區的大學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穩固的華語文教育合作連結,訂定臺灣優華語計劃。培育學生成為能夠在世界發光發亮的華語教師,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走到世界各地都能夠獨立自主,讓臺灣的華語教學量能被全世界看見。
華語教學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也以高度科技整合優華語學習平台,希望這個平台將來越來越擴大,在各合作院校都能推廣。讓各國的學生能到臺灣學華語,也讓我們的學生、老師能到各國去教中文,透過這樣的交流,讓彼此能夠發展出真正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印永翔副校長、華語文教學系洪嘉馡教授、國語教學中心杜昭玫副主任,分享台灣的優華語計劃、臺師大華語文科技研究中心突破性的發展、語料庫的運用、華語教育的策略內涵,創造引領全球的華語文教學研究成果。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張少熙教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胡翠君教授
生命是燈,夢想是油;若要燈亮,必先加油。每一個人都像寶石一樣,希望發揮自己的能量,能夠照亮周遭的每一個人。
驟變時代下,社會大眾與企業機構對高等教育的期待已悄然翻轉,大學不僅是青年步入社會、踏入職場的前哨站,亦是培養學子對共生共存的社會與環境,心懷認同與責任的基地。
大學社會責任(USR),貴在實踐,大學生能夠將他們所學應用在現場,並且造福別人;所謂造福別人,其實到最後造福的是自己的生命。因為這個世界是共榮、共好的,我們很難排除某一些人,只求獨善其身。
體認社會責任為跨世代共同承擔的大業,臺師大提倡「傳承創新、成就師生、貢獻社會」三大核心理念,竭力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透過教育現場的探討及培育人才,推進大學與社會的互動,積極爭取USR相關產學合作,呼應SDGs各項指標,與全球接軌,以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形式,於研究教學之外,發揮大學的社會影響力。
深耕與永續是USR最重要的精神,「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少熙教授,教育學院胡翠君教授分享PASSION團隊運用診斷、篩選分流、適性教學配套三步驟輔導在地師生,弭平城鄉學習成就落差的「深耕偏鄉教育」計畫,以及「高齡共行、青銀共學、社區共好」的高齡長健計畫,結合熱誠、專業與特色,展現大學永續發展能量,邁向「在地連結」及「人才培育」的USR目標,以深化社會責任之實踐與永續。
Ep.20 創業沃土 孵育夢想-臺師大產官學合作發展育成平臺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許瑛玿研發長 / 創新育成中心 蔡政翰主任 / 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洪翊軒主任
不管做什麼事情就像是跑馬拉松,把每一個遠大目標,轉化成小的目標,每天持續的完成小目標,夢想就會實現。
為了協助有創業夢想的師生圓夢,臺師大研發處推動校園與產業連結,研發專利、技術移轉及產學合作件數逐年增加,將研究成果產業化,發揮社會影響力。
創新育成中心提供一站式創業服務,協助處理繁瑣的行政流程,邀請教師參加商展及產學媒合會,提高專業技術能見度;並且開設大師創業學分學程,培養學生知能、創業實作、創業就業雙軌並行的企業見習。帶領學生實際開設公司,營運一學期後再關掉,讓學生深刻體會創業的過程,透過沉浸式創業,來深刻體驗自行營運企業。
身為臺師大教授創業的第一人,洪翊軒主任笑稱:開公司和結婚一樣,需要衝動和勇氣。在變遷的時代learn how to learn才是學生學習的核心。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許瑛玿研發長、創新育成中心蔡政翰主任、新動智能公司創辦人洪翊軒教授,暢談臺師大孵育沃土,協助有創業夢想的師生,帶著學習的養分在每個領域當中發光發熱的歷程。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室 王鶴森主任 / 運動競技學系 翁士航教授 / 唐嘉鴻同學
「樹高萬丈,莫忘根;人在當紅,莫忘恩。」一位選手從「運動員」成為一位「運動家」,在向前邁進的同時,也要往下扎根。
臺師大10位頂尖運動員在2021年進軍東京奧運,奪下1銀2銅亮眼的成績,也成為臺師大邁向百年慶典的最佳賀禮。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室王鶴森主任、運動競技學系翁士航教授、碩士生唐嘉鴻分享運動競技選手的培訓過程以及團隊寫下歷史紀錄的心情。
體操選手唐嘉鴻在最近幾年以單槓展現國際實力,屢屢獲獎。雖然因為長年練體操,大小傷勢不斷,復健之路十分辛苦,但也憑著熱情堅持到今日,克服了身體的限制,重新找回體操實力。
體操不只是技術及訓練,運動傷害防護、營養學、運動心理、運動科技等專業知識同樣重要。擔任教練的士航老師具有運動科學博士學位、鑽研運動分析及肌力訓練,對選手身體狀況相當了解,如何藉由精準的運動科學分析,提供訓練建議,協助選手再創佳績。
體育室王鶴森主任分享整合學校資源,負責運動代表隊訓練任務,藉由健全的『鐵三角』,包括行政、訓練科學和選手本身,協調合作讓選手穩定前行,提升運動代表隊競技運動實力。
本集來賓:總務處 米泓生總務長 / 副總務長 蘇淑娟副總務長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而受教育的地方則是傳承生活期待與價值追求之處。
校園環境為師生而存在,這凸顯整個總務處的工作每日直接面對的是一個又一個的使用者與其需求。使用者適當的了解與重視,服務者得到成就感,在校園的可見和不可見的服務工作中,校園總務工作會有更多快樂清新的氛圍。
臺師大有許多古蹟建築,如梁實秋故居等,如何活化善用,更細緻的觀察師生需求,積極的建構友善校園及綠色永續的校園環境,從性別友善宿舍、性別友善廁所、太陽能光電、綠色採購、大學之道、校園植被景觀與木棧道減碳等等,都能感受總務處「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辛勤付出。
大學之道不只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關心這都市正在發生的變化,去想想如何利用自身的專業去貢獻給這個社會,相對的,也在翻轉讓這個都市思考如何有利於大學生。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總務處米泓生總務長、蘇淑娟副總務長,分享如何賦予臺師大百年的校園古蹟建築新的生命,建構友善及綠色永續校園環境。
本集來賓:音樂學院院長 廖嘉弘院長 / 民族音樂研究所呂鈺秀所長 呂鈺秀所長 / 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 李燕宜所長
真正的表演藝術不是只在高起來的舞台,也涵蓋了聽眾席,因為在乎聽眾的感覺感動,當下放射出的情感力道會更強,這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價值。
臺師大音樂學院兼顧國內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對於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有重要貢獻。一路走來之足跡,可說是臺灣音樂界人物與發展史之縮影。不僅培養臺灣最多的中學音樂教師,同時造就極多音樂展演與學術研究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不但致力於音樂學術研究、傳統音樂傳承、音樂數位典藏及應用。更積極培育劇場表演、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將世界各國傳統音樂與其他跨領域的視覺藝術、聲光藝術相互結合,對本土音樂產生更多激盪與想像。
其中的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也是臺灣音樂院校第一個以音樂數位典藏為發展方向的單位,協助師大各音樂系所進行重要活動紀錄以及歷史檔案數位化工作。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廖嘉弘院長、民族音樂研究所呂鈺秀所長、表演藝術研究所李燕宜所長分享臺師大音樂學院歷時百年的世代傳承與努力,邀請大家一起看見臺灣教育的發展脈絡。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學務長 林玫君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副學務長 黃志祥
我願成為那陣風,讓學生可以御風而上,盡情飛翔;我願成為那道光,讓校園可以感受到溫暖,照亮學生的方向。
19世紀德國教育大師福祿貝爾與近代的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都曾經提到過: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學務工作無他,耐煩兩字而已;導師的工作也無他,僅陪伴而已。陪伴是一種堅定的力量,可以讓每一個生命都開出燦爛的花朵。
臺師大學務處面對學生輔導工作多元挑戰,針對學生發展需求提供多元輔導與服務,規劃實施全國首創的專責導師制度,並連結企業機會與校友資源,透過與院系所協同推動,辦理各項職涯導航、職能養成、產業實習、就業準備及媒合、職涯諮詢等工作,協助學生多元職涯發展,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林玫君學務長、黃志祥副學務長分享臺師大學生發展性輔導特色/打造成長、幸福與關懷的校園。
事實上,林玫君學務長覺得自己更像一位公車司機,學生只要招手,就願意讓他上車;如果學生希望能夠休息、等待,也會讓他臨時下車,等他希望上車的時候,再即時的讓他上車,帶領他到夢想的方向。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陳秋蘭院長 / 國際與社會科學院長 江柏煒院長
為鼓勵學生挑戰壯遊,體驗自然,親近土地、生態和歷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從2013年開始以人文知識為核心,展開跨山越海活動,並希望同學們能夠勇敢走向國際的舞台。
文學院具有傳統悠久的歷史,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主,為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最晚,但擁有最多國際學生、最早的全英語學位學程。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是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的核心目標,跨領域的學科合作、跨地域的學術交流,為跨國企業提供優質人才。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陳秋蘭院長以及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江柏煒院長,分享實習實務的專業導向課程,培養領航台灣、具備全球視野的專業人才,因應未來快速變動的世界。
歡迎大家鎖定收聽,認識臺師大自我超越的軌跡,致力培養跨領域人才,以及數位轉型與時俱進的專業發展,更加理解歷時百年的世代傳承與努力,從而看見臺灣教育發展的脈絡。
Ep.14 圖書館-大學的心臟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柯皓仁館長
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臺師大圖書館也是同學們最喜歡的校園空間之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柯皓仁博士具有資訊科技的背景,也是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理事長。多年來持續協助臺灣圖書館界邁向數位化圖書館,為臺灣圖書館設計開發館際互借系統,對臺灣圖書館界的館際互借業務具有重大貢獻。
館長在數位典藏方面著力甚深,所帶領的團隊主要著重於臺灣重要藝術家與團隊的典藏數位化,包含楊英風(雕刻家)、劉興欽(漫畫家)、李泰祥(音樂家)、朱銘(雕刻家)、雲門舞集(表演藝術)、優人神鼓(表演藝術)等,節目中也分享建置過程中的難度與挑戰。
柯館長期盼能夠培育科技與人文兼具的人才,因為如果光有科技,可能會為了科技和科技,具備了科技與人文可以讓科技的人才更能夠體會到人世間各種情懷,讓我們所設計出來的科技工具更能夠為人所使用。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柯皓仁館長,介紹臺師大圖書館的特色及未來發展方向,並分享圖書館在其人生不同階段的意義。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與工程學院院長 高文忠院長 / 管理學院 沈永正院長
隨著科學與技術的演進,現今社會對高階人才的需求,除了具備傳統的專業知識之外,對擁有跨領域能力,能提出綜觀見解之人才有殷切的需求。
臺師大科工院科技與工程學院高文忠院長從產業界來到學校,他認為當一個老師,就是要以學生為本,考慮學生的未來,也考慮到國家人才的需求,為國家未來的人才及產業的需求,創造更多可能的機會。
科工院早期以教育及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軸,近期朝向工程領域發展,培養工程技術與研發人才,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與目標。
相對於歷時百年的臺師大,管理學院是一個年輕學院,管理學沈永正院長認為,未來的發展有很多可能性,希望培養的學生是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希望能夠培養不只有智商、情商,甚至是文化商,不只是追求卓越的成功,而是要不怕失敗、困難和挫折,我們希望培育的是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專業人才。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與工程學院高文忠院長以及管理學院沈永正院長分享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多元跨域能力、提升雙向國際移動、推動跨院跨界合作、展現創新創意,邁向實務創業之路,並藉由產學合作來豐富學生實務經驗,以及問題解決能力與執行力。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處林俊吉國際長/林巾力副國際長
內容簡介:教育的目的是人,不是訓練、不是產業、也不是國家。人,就是目的,同學們要有雄心壯志、探索未知。
勇敢跨域、抱持好奇、包容多元,在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隨時準備好勇敢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面對不同的文化與思考,可以有更多的理解。
為因應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國際學生更優質的服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整合國際合作並協助國際學生融入臺灣生活,多元的學習選項與環境,吸引來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課堂裡自在的交流討論,激盪出各種不同的思維,學習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在體會包容與同理心的學習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處林俊吉國際長、林巾力副國際長分享臺灣對國際學生獨特的吸引力,國際學生對臺灣高等教育的影響,以及配合國家雙語政策,開辦大手攜小手服務學習課程,國際生在經過培訓後,至偏鄉小學進行服務學習的歷程。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杜昭玫副主任/郭菽頻老師
內容簡介:華語使用人口是全球第二眾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秋季,是全臺最大最著名的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中心。
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學員文化及語言背景各不相同,但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學習如何有效使用中文,有的人學中文是為了目前工作需要或是增加就業機會,有的人則是因為對中國文化及歷史感興趣。國語教學中心課程設計結合理論與實務,讓受訓學員快速掌握學習的需求。
各國學生選擇來臺灣就讀的因素有所不同,為了滿足生活的需求,很快便學會食衣住行的華語基本語彙,但也因為文化差異發生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對話,想像一下,當學員對著正在上課的老師頻頻搖頭時,是表示聽不懂?講得不好?還是讚美呢?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杜昭玫副主任、郭菽頻老師分享世界各國學生來臺灣學習華語的歷程,學生在臺灣生活適應對華語文學習之影響,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互動。歡迎大家一起從教授們幽默風趣的分享中看見臺灣華語教育的發展,以及在人才的培育上的努力。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陳焜銘院長/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徐堉峰教授
內容簡介:臺灣有著”蝴蝶王國的美稱”,臺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徐堉峰教授對蝴蝶研究有高度熱情與執著,建立了全臺最齊全的蝴蝶標本收藏,協助林務局編寫臺灣蝶類誌的撰寫,並更新臺灣物種名錄Catalogue of Life in Taiwan資料庫。節目中徐教授分享在此方面的投入,並介紹生科系研究發展領域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保育。
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是臺師大校友也是臺師大的教授,長期投入科學教育,是臺灣首位榮獲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頒發化學與化工傑出女性獎,也是化學教育委員會的臺灣代表。邱教授分享人生不同階段見證臺師大科學教育的轉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臺灣歷史悠久大學之一,理學院亦為最早成立的學院。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陳焜銘院長、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徐堉峰教授,分享臺師大理學院的的發展歷程,看見臺灣科學教育在地化和國際化的亮眼表現,以及在科學研究和科普傳播人才的培育。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培學院洪儷瑜院長/葉怡芬組長
內容簡介:臺師大為臺灣師資培育的重鎮,也是雙語教育「重點培育學校」,長期以國際化作為發展重要目標,隨著不同階段的教育政策有著與時俱進的作為。
師資培育學院也是臺灣第一所提供國際文憑教師證照的師培機構,校內有多名全英語課程或雙語教育專家,在推動雙語化學習計畫上具有高度優勢。其中的國際文憑IB課程,目標在於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並協助老師從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者,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引導促進者。.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 洪儷瑜院長及葉怡芬組長,分享臺灣師資培育發展歷程,以及師培專業課程,實現讓每一位學生扮演最好自己的承諾。邀請您一起從臺師大歷時百年自我超越的專業發展歷程,聽見臺灣師資培育的發展脈絡。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子斌副教務長
內容簡介:「沃土」雙語模式七大原則,代表的英文字首結合為FERTILE一字,原意為肥沃,為臺灣的「沃土」雙語教育模式。
雙語教育推行如火如荼,很多人對雙語教學的概念仍然模糊,談及雙語教育,其解釋各有不同。而國際上也有許多國家推動雙語教育,發展出不同的模式,臺灣要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條雙語道路?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林子斌教授,分享台灣推行雙語教育的發展,在第一線參與雙語教育歷程中的觀察,建立共同語言對臺灣雙語教育模式的想像,以及推動雙語時的沃土(FERTILE)模式《雙語教育推動需有彈性(Flexibility)、雙語推動必須以環境建置為主(Environment)、學校內「角色典範(Role modeling)」效應、給予推動雙語教育充分之時間(Time)切勿躁進、課室教學之原則(Instructional strategies)、雙語教學時對學生學習之關照(Learning needs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tedinstruction)、雙語需要所有人的投入(Engaging stakeholders)」》,邀請您一起從臺師大歷時百年的自我超越,數位轉型與時俱進的專業發展歷程,聽見臺灣雙語教育的發展脈絡。
Ep.7 共塑全方位產教學研藝術平臺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劉建成院長/美術學系張元鳳教授/設計學系黃心健教授
內容簡介:元宇宙是現今全球最夯話題。
新媒體藝術家,如何觀察、運用 VR 科技作為主要的創作形式?
文物保存中心又如何跨域專業,接下修復經典文物的艱困任務挑戰?
臺師大藝術學院歷經幾次合併改制,現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包含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其中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而藝術學院第一個成立的「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除了維護修復珍貴文物,也積極的培育特殊精英稀有人才。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劉建成院長、張元鳳教授、黃心健教授分享文物保存與時俱進的研究發展,特殊精英稀有人才培育,以及VR在創作上的運用、在教學的上挑戰,科技對藝術、人文造成的影響。邀請您一起從臺師大歷時百年的自我超越及數位轉型與時俱進的專業發展歷程,聽見臺灣藝術教育的發展脈絡。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胡心慈主任/特殊教育學系姜義村主任
內容簡介: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積極推展,特殊教育逐漸邁入精緻化與制度化。
臺師大特教中心為國內第一所特殊教育中心,從事全國性特教服務、研究與推廣,並多次承辦國際特殊教育學術交流活動,建立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除了致力於特殊教育之相關研究、諮詢、輔導、推廣及支援工作,並且培育具專業素養之特殊教育人才、深化特殊教育學術研究,促進社會關懷與融合也是特教系推廣服務的項目,使得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胡心慈主任、特殊教育學系姜義村主任分享特殊教育與時俱進的專業發展,以及特教人才之培育;從歷時百年的世代傳承與努力,從而看見臺灣特教的發展脈絡。
Ep.5 運算思維學習與資訊人才培育: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 (APCS)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李忠謀副校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系蔣宗哲副主任
內容簡介:「海狸挑戰賽」魅力散發,20萬名學生熱情參與;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APCS),順利達標「資訊人起手式」。
透過大量練習程式設計技巧,訓練運算思維邏輯思考,培養將問題拆解後透過邏輯分析將問題解決並延伸,作為檢驗具備程式設計能力之高中職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可適才適性發展,順利達標「資訊人起手式」,積極培育優秀資訊人才。
從臺師大智慧校園的推動,打造科技化校園,並專門為未曾接觸過程式設計的大學生,規劃CT+X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等課程 (Computational Thinking + X),培育資訊素養的師大人。創造學習機會,並促使各階段的學習者挑戰自我,激發潛能,展現學習成果。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李忠謀副校長、資訊工程系蔣宗哲副主任,分享國際與國內資訊科學教育的發展,推動全國中小學生運算思維的學習,鼓勵高中開授程式設計大學先修課程,建立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APCS),歡迎收聽!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林振興主任/僑教推廣暨校友服務組陳嘉凌組長
內容簡介:對於出國念書的海外僑生而言,師長溫暖的關懷與支持,是學習這條路上最堅實的後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創設於民國44年,配合政府各階段的僑教政策,辦理僑生大學先修教育,不但歷史悠久,在培育海外學子銜接臺灣高教優質學校,更是貢獻卓越,成為眾多留學臺灣畢業校友們,赴臺升學第一個落地的家。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林振興主任以及僑教推廣暨校友服務組陳嘉凌組長,分享僑先部當年設立的歷史背景,以及在升學輔導及校友服務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互動。
Ep.3 作中學、作中研、作中貢獻 跨域整合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宋曜廷副校長
內容簡介:做學問的人,學術成果被認可很重要,但看到自己的研究服務使人獲益,則是最大的鼓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宋曜廷副校長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知識應用,納入教學創新具體方案,有效診斷學生先備知識的不足,並找出學習困難癥結點,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希望幫助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從作中學、從作中研、從作中貢獻」。
臺師大匯集校內各大專業領域的學術及實務經驗,將COOL Chinese五套華語文聽說讀寫應用輔助學習平臺,聯結民間企業與政府資源,進行跨校、跨界合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宋曜廷副校長分享如何推動跨域整合,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並將AI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創新結合與應用的成功經驗分享至亞洲其他地區,搭起臺灣與國際社會的橋樑。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季力康院長/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育愷副主任
內容簡介:追求卓越的競技是運動選手的目標理想,我國選手去年在東京奧運的優異表現,在選手背後的運動科學團隊功不可沒。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季力康院長以及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育愷副主任,分享成功的經驗如何學習遷移到其他領域,透過系統化及科學化的訓練,培育傑出的運動選手與教練。
而在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疫情封鎖期間,全球只有26%的民眾可保持相同的健身運動時間與強度,但令人驚喜的是,臺灣卻有高達51%的人可維持健身活動,這項研究背後代表的意義為何?歡迎大家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加入運動行列,體會運動科學帶來的新視野。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陳學志院長/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李思賢教授
內容簡介:教育,是以愛與榜樣感動學生的靈魂,並將其智慧與慈悲引導出來的歷程。然而青少年是人生中最關鍵的階段,如果無法發展正向的人格,很容易受同儕影響而迷失自己。所以只有認知知識的累積是不足夠的,必須更重視學生情意價值的涵養,教導學生能夠紓解壓力、自我控制以及情緒管理,方能成就一個傑出且幸福的學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教育研究的研發及人才的培育全球知名,作為臺灣教育研究重鎮,除研發師生如何學習進行素養導向的教與學外,亦融入素養導向教育相關精神,以培育未來世界公民之教師,朝向社會關懷、問題解決與合作共生,創造人類福祉的具有世界責任的未來公民想像。
大師心對話本集節目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陳學志院長以及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李思賢教授分享如何以三心(愛心、耐心、真心)二意(樂意、誠意)的精神成就每位學生,從毒品成癮防制研究和教育的視角,一起關心最弱勢、最不被看見的受苦族群。
歡迎大家鎖定收聽,認識臺師大自我超越的軌跡,致力培養跨領域人才,以及數位轉型與時俱進的專業發展,更加理解歷時百年的世代傳承與努力,從而看見臺灣教育發展的脈絡。
本集來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5屆學生會會長 吳炳毅同學 / 第26屆學生會理事長 馮輝倫同學 / 學生會永續組組長 陳宏駿同學 / 學生權利部部長 王瑞辰同學
大學之道不只明明德,也在台大、台科大、臺師大三個校園間的腳踏車道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習到永續觀念,更在生活中,用每一個腳步,踏出對永續環境的追求。
學生會做為自治代表權組織,也期許能以更高的視角去看公共事務。
在環境議題上,臺師大的永續發展相關課程比例高達26.55%,在國際大學永續評比系統STARS的標準計算中達到滿分。而關於開設與選擇真正具永續發展能力課程的環節,學生會也參與其中,理解永續課程的定義不是只有符合議題面向這麼簡單,而是在思考公共事務議題的時候有沒有永續的思維。
大學是能讓學生與社會接軌的環境,除了用心辦學,更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落實社會責任,讓學生不僅在學業、社團中有所成長,也具有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互助的精神,讓社會與大學的環境永續發展持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