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系參與新海研一號研究團隊 達成首次國際遠航 助減緩全球氣候變化 5 月 01, 2024 In : SDG14, SDG17 [資料來源:師大新聞] 國造研究船新海研一號經歷24天、25000浬航程,航行至帛琉靠泊馬拉卡港後,於4月19日返抵高雄港,完成首次遠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陳仲吉教授參與跨國跨校組成的研究團隊,透過本次科學航次任務,執行國科會補助「航向藍海綱要計畫」的「西北太平洋海洋藍碳整合研究」計畫,採集科學樣本,攜回重要觀測數據。這項計畫也將為全球減緩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寶貴的參考和支持,有望推動海洋碳移除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控制與管理。 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表示,新海研一號為臺灣自造研究船,2020年7月啟用,由臺大營運管理,國際航程不僅要符合各項國際規範,對於船隻本身續航及物資量能各方面也是考驗,日前在臺大和船員、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完成首次國際遠航,是臺船國造研究船於大氣及海洋聯合探測的新里程碑,開啟臺灣海洋與大氣學界整合研究新篇章。 來自臺師大的陳仲吉教授,專長為生物海洋學、海洋生態學等,他說,這次透過新海研一號的航次任務,蒐集物理水文(水溫、鹽度、溶氧)、化學水文(以營養鹽為主)和生物參數(葉綠素濃度)等資料,藉以了解海洋中尺度渦漩對海洋藍碳的分布與影響,也是跨國跨校攜手合作研究。 陳仲吉教授說,近年來,發展以海洋為基礎的碳移除科技,被視為達成「巴黎協議」所訂立「淨零排放」目標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徑之一。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對海洋碳循環的全面了解至關重要。 他參與的計畫鏈結了三個子計畫,包括有光層的碳與能量流、水體碳輸出通量以及沿岸藍碳生態系研究,以全面探索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碳循環機制,深入研究碳循環在水平和垂直維度上的變化過程,並探討相應的調控機制。這些研究成果將為未來發展以海洋為基礎的負排放科技提供堅實的科學基礎。 國內參與新海研一號本次科學航次任務的研究團隊,由臺灣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臺師大及臺灣海洋大學等六校、七個系所的師生和技術員組成,任務包含協助國內大氣研究團隊施放探空氣球,並透過大氣科儀設備進行全程空氣品質監測、降雨紀錄及雲層資訊;進行中尺度渦旋、黑潮、北赤道洋流的觀測;回程則進行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回收及重力、水深的探測。 此航次所蒐集的各項資料將有助於了解西北太平洋大氣環境、海洋中尺度渦旋及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改善大尺度海洋預報模式的模擬結果;透過西菲律賓海盆地海床變形量、水深、重力和底質剖面等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海床地震運動和海嘯間的能量傳達物理機制。除了擴大到地球物理探索菲律賓海床垂直運動,增加對板塊互動的了解外,並可持續提升海洋數值模擬及氣候變遷耦合模式模擬精準度,協助預測全球暖化趨勢及海洋藍碳的分布與變化。(資料來源:國科會、生科系/編輯、核稿:胡世澤)
探討企業永續與氣候韌性 永續所開啟後COP29時代對話 12 月 03, 2024 In : SDG13, SDG1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在「聯合國COP29氣候 Read More
永續發展目標「淨水與衛生(SDG 6)」-「台北101環境教育」研習活動 11 月 29, 2024 In : SDG17, SDG4, SDG6 為實現永續發展淨水及衛生(SDG6)目標,永續發展中心張子超執行長執行「提升集水區居民的環保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