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夥伴關係~提升偏鄉教育品質與地方創生

建構夥伴關係~提升偏鄉教育品質與地方創生

【資料來源:永續發展中心】

        偏鄉地區的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是一個全球趨勢,對台灣的影響巨大,所產生的具體衝擊包括:地區產業弱化、人口結構改變、社區人文歷史凋零、學校教育品質不佳等。

        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所執行的國民中小學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計畫,以永續發展為指引,建構偏鄉地區學校、社區、及產業的夥伴關係(SDG17)為平台,以學校的校本課程發展及地方參與的教學為策略(SDG4)、促進社區發展(SDG1, SDG3)、地區產業活絡(SDG8),使學校與社區共榮共存(SDG11)。偏鄉發展的議題觸及永續發展目標的『消除貧窮』、『健康與生活福祉』、『教育品質』、『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永續城市與鄉村』、『夥伴關係』等目標。   

具體目標:

  • 提升偏鄉教育品質
  • 推動偏鄉學校社會責任
  • 協助偏鄉的地區創生及永續發展
  • 建構偏鄉的地方意識與光榮感

執行策略:

  • 融入社區永續發展的校本位課程
  • 參與社區產業發展的探究教學及實習設計
  • 結合返鄉青年與非政府組織的共學機制
  • 傳播行銷社區產業的永續行動
  • 推廣社區人文及生態特色的遊學計畫

        本方案在2020年的社會影響:在觀念引領的面向是倡議『學校社會責任』的理念;執行策略是建構『學校結合地區永續發展』推動模式;整體效益的展現,則是經由輔導典範學校及『走動式工作坊』的觀摩和實踐,促成提升『教育品質』與『永續城鄉發展』的目標。

Related posts